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访隐者不遇

标题包含
访隐者不遇
落花流水认天台,半醉闲吟独自来。 惆怅仙翁何处去,满庭红杏碧桃开。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访隐者不遇》注释: 1. 天台:此处代指隐居的地方。天台山位于浙江省东部,是中国著名的道教胜地之一,也是古代隐士喜欢居住的地方。这里借指诗人的隐者朋友所在的居所。 2. 半醉闲吟:诗人在这里描述自己半醉半醒的状态,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3. 仙翁:是对隐者的尊称,表达诗人对隐者的尊敬和仰慕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访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高骈的一首描绘访友不遇的诗歌。首句“落花流水认天台”写的是诗人在落花飘零、溪水潺潺的美景中寻找那隐逸的天台,展现出自然景色和人间仙境的融合。接着,“半醉闲吟独自来”刻画了诗人自己带着微醺的酒意,悠闲地漫步于山间,仿佛与外界无争的状态。然而当他满怀期待地去探访那位隐者时,却“惆怅仙翁何处去”,未能如愿以偿,内心的失落感油然而生。最后一句“满庭红杏碧桃开”描绘了庭院内杏花和碧桃盛开的美景,既衬托出环境的优美,也为这首诗增添了几分雅致的韵味。整首诗通过对比诗人寻访隐者的失落与周围环境的美好,传达了作者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访隐者不遇》是高骈的一首描绘拜访隐者未遇的诗。这首诗作于唐朝末年,公元9世纪末。 在创作此诗的时期,高骈是唐朝的一位重要将领,曾参加平定黄巢之乱,被授予多个官职,包括镇海节度使、京西诸道行营都统等要职。然而,后来因对朝廷的不满,高骈被免职,退居江南。在此时,他决定隐逸山林,过上与世俗隔绝的生活,寻找心灵的宁静。这首《访隐者不遇》就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火连绵,民生疾苦。而高骈在平定黄巢之乱后,看清了官场的腐朽,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失望。在这种背景下,他选择了隐居山林,寻求精神寄托。这首诗就是他这一心境的真实写照。 在《访隐者不遇》中,高骈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自己在山林中寻访隐者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厌倦。整首诗充满了超脱尘世、追求宁静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