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翻
几经人事变,又见海涛翻。徒起如山浪,何曾洗至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海翻》:
这首五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化的感慨和对不公的愤怒。诗句通过描述大海波涛汹涌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反思。
1. “几经人事变”:这句话的意思是经历了多次的人事变迁,即世态炎凉、人生无常的意思。其中“几”表示次数之多;“人事变”是指人世间的各种变化。
2. “又见海涛翻”:这句话的意思是又一次看到了大海的波涛翻滚。其中“又”表示再次或又一次;“海涛翻”是形容海浪翻滚的情景。
3. “徒起如山浪”:这句话的意思是海浪像山一样高高涌起,但并没有实现它们的目的。其中“徒”有白白地、无用的意思;“如山浪”形容海浪之大,如同山峰一般。
4. “何曾洗至冤”: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些海浪并没有洗净世间的冤屈。其中“何曾”表示从未;“洗至冤”是指洗净冤屈,这里用反讽的语气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谴责。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海翻》,是唐朝诗人高骈的一首抒发忧国忧民之情、感叹世事无常的七言绝句。作者通过观察海浪翻腾的现象,引申出自己对社会现象及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首联“几经人事变,又见海涛翻”,表现了社会的人事沧桑和作者的感慨。这里以海浪为象征,表达了在历史的浪潮中,人事变迁如同翻腾的海水,变化莫测。作者以此隐喻历史上的变革与波折,传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深深叹惋。
颔联“徒起如山浪,何曾洗至冤”,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忧虑与思索。虽然海浪涌动,看似声势浩大,却无法冲刷掉世间的不公和冤屈。这句诗表达了对现实世界不公平现象的不满和对受害者处境的同情。同时,也揭示了在广袤的历史长河中,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整个社会的现实。
全诗通过对海翻的描绘,巧妙地将人生哲理和社会现象相融,充分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心和深远的哲学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海翻》是唐朝时期著名诗人高骈的一首描绘大海波涛汹涌景象的诗篇。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50年左右,正值唐宣宗在位期间。
在诗人的青年时期,他曾担任都护,镇守边关,对海上的军事防御有所了解。后来他因战功卓著而逐渐升迁,最终担任了淮南节度使等重要职务。在任期间,高骈提倡文化,广纳贤士,江淮地区因此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然而好景不长,后来他被解除职务,贬谪到杭州,心情郁闷。
唐宣宗时期,虽然表面上国家相对稳定,但实际上朝政日益腐败,社会矛盾激化,边疆战事不断。这时的江淮地区作为经济重地,经常受到海盗的侵扰。而高骈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他自身的经历无疑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使得《海翻》成为了一首极具震撼力的诗篇。
整首诗通过对海翻现象的描绘,表达出作者对祖国江山的热爱和对敌寇侵略的愤怒。诗人以磅礴的气势、悲壮的情感,生动展现了海洋的壮丽景色和战争的残酷现实,也反映出当时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危机。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