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副寺求
拈却义,除却法,过现未来,不消一劄。大海波腾河四流,激湍衮衮吞三峡。须弥山王拊掌笑,江神河神俱𨁝跳。留得珊瑚对月寒,九曲明珠无孔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丢掉表面的理解,去除固有的方法,过去、现在、未来,都不需要一根稻草。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与奔流的江河交汇,激流翻滚如同吞噬长江三峡。须弥山神拍手大笑,江神河神都感到惊讶。只留下明月下孤独的珊瑚,如珍珠般瑰丽却不露痕迹。
去完善
释义
1. 义副寺:此处“义副寺”并非指某一具体寺庙或场所,而是诗人借用佛教中的“义学”与“律学”两个概念进行调侃,暗示毫无意义的争论。
2. 拈却:意为舍弃、抛弃。
3. 除却:表示去除、抛开。
4. 过现未来:这里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维度。
5. 一劄:原意指僧徒受戒时的一顿棒,这里借喻为困扰。
6. 大海波腾河四流:指长江、黄河两大河流源远流长,波涛汹涌。
7. 激湍衮衮吞三峡:形容江水奔腾不息,滚滚而来。
8. 须弥山王:佛教传说中的神山,位于世界中心。
9. 拊掌笑:形容得意地大笑。
10. 𨁝跳:形容跳跃的样子。
11. 珊瑚对月寒:形容皎洁的月光下珊瑚显得分外美丽。
12. 九曲明珠无孔窍:形容龙珠完美无瑕,没有丝毫瑕疵。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义副寺求》,是古人对于佛法的理解和感悟的诗歌表达。诗人通过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宏大壮丽的景象。首先,诗人提出“拈却义,除却法”,意味着抛弃所有的意义和法则,达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接下来,诗人通过描述大海波涛汹涌、激流滚滚的场景,象征人们对佛法的追求和努力。同时,诗中提到须弥山王拊掌笑,表现出佛法的广大无边和深奥玄妙。最后,诗人用“九曲明珠无孔窍”来形容修行者对佛法的领悟程度,强调只有不断修行,才能达到无懈可击的境界。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展现了诗人对佛教信仰的热衷和虔诚。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义副寺求》是一首描绘寺庙生活的五言律诗,由宋代诗人释坚璧所作。这首诗意境优美,表达出诗人在寺庙生活中的宁静与超脱。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在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的宋代,诗歌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一时期,佛教在社会上仍具有广泛的影响,许多文人墨客都在作品中表达了对佛教的敬仰之情。释坚璧作为一位僧人,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创作了许多描绘寺庙生活、宣扬佛法教义的诗歌。
释坚璧生活的时代,正值宋朝内外交困的时期。在内忧方面,朝廷内部斗争激烈,官场腐败严重;在外患方面,北方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不断侵扰边境。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人开始寻求心灵慰藉,佛教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受到了广泛的欢迎。释坚璧在这种氛围下,深入钻研佛教经典,通过诗歌抒发对佛学的感悟,以此引导人们走向心灵的解脱。
在《义副寺求》一诗中,释坚璧以清幽的笔触描绘了寺庙生活的情景。从诗句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然景色和寺庙建筑的细腻观察,以及对禅意生活的向往。此外,诗人还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义副寺虔诚的敬意,以及为弘扬佛法而不懈努力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