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
一种和风至,千花未放妍。草心并柳眼,长是被恩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阵和煦的微风拂过,无数的花朵尚未完全绽放她们的美丽。小草的嫩芽与柳树的嫩叶,常常在春风的吹拂下率先感受到了温暖和恩泽。
去完善
释义
1. 和风:春风。这里指春天的风。
2. 千花:各种各样的花儿。这里指春天开放的百花。
3. 未放妍:还没有完全开放,即还没到盛开的时候。妍,美丽,这里是开花的意思。
4. 草心并柳眼:指春天草木发芽的样子。草心,草的芽;柳眼,柳树的嫩叶。
5. 长是:总是。
6. 被恩先:受到春光的滋养和呵护,表示植物在春天茁壮成长。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早春》诗描绘了春天的气息和美景。诗人用“一种和风至”开篇,写出了春风的到来,为接下来的景象铺垫了气氛。接着,诗人以“千花未放妍”点出春天刚刚到来时的情景,虽然百花还未完全盛开,但春天的气息已经弥漫在空气中。接下来的“草心并柳眼,长是被恩先”两句则具体描述了早春的生机:小草刚刚钻出地面,柳枝也开始抽芽,它们总是最早感受到春天的恩泽,象征着万物复苏的美好景象。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早春时节大自然的美丽与生机,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早春》是唐代诗人李中所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唐玄宗至德二年(757年)。在这个时期,安史之乱刚刚结束,社会逐渐从动荡走向安定。
李中在青年时期,曾游学四方,求取功名。然而在那个特殊时期,科举制度受到严重冲击,士子们求学之路异常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李中选择辞别庙堂,归隐田园,过上了宁静的乡居生活。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感的诗篇。
此外,这个时期的唐朝社会,经历了安史之乱的重创,民生凋敝,百姓生活困苦。而朝廷内部也矛盾重重,政治斗争激烈。这些时代的阴影,都深深地影响着诗人的创作心态。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中怀着对春天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许,写下了这首描绘早春景象的诗篇。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的忧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