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雨
陵阳官居遇久旱,发喘浑如起新病。
已惊赤日晨可畏,更恨炎风午尤盛。
徒嗟禾黍尽焦落,无奈蝇虻转豪横。
安得神龙驾九霄,大霔满倾如倒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陵阳为官时遇到长久的干旱,气喘吁吁就像患上新的疾病。已经对早晨炽热的太阳感到恐惧,更让人痛恨的是中午的热风更加旺盛。只能哀叹禾苗全部枯萎凋谢,但无法阻止苍蝇蚊虫变得猖獗。如何才能有神通广大的龙降临九霄之上,让大雨倾注如同瀑布倒悬?
去完善
释义
1. 陵阳:古县名,今安徽青阳县。
2. 发喘:因旱热天气而呼吸急促。
3. 赤日:指炎热的太阳。
4. 禾黍:农作物。禾,谷子;黍,黄米。这里泛指庄稼。
5. 焦落:被晒干枯的庄稼。
6. 蝇虻:指苍蝇等害虫。
7. 大霔:大雨滂沱。
8. 如倒井:形容雨水倾泻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文同的这首《不雨》,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干旱的景象和人们期待甘霖的心情。在陵阳官居这个地方,作者遭遇了长时间的干旱,使原本美丽的景致变得黯淡无光。诗中,“发喘浑如起新病”形象地刻画了环境的燥热以及人类生存的不易;“已惊赤日晨可畏,更恨炎风午尤盛”则传达了烈日当空、酷暑难熬的感受;而“徒嗟禾黍尽焦落,无奈蝇虻转豪横”则表达了诗人对农作物受灾和虫害的忧虑。最后两句,诗人祈盼神龙降临,用倾盆大雨解困尘世。全诗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无情和人心的渴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不雨》这首诗出自北宋著名文人、画家文同之手,创作时间为公元960-1127年间的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氛围浓厚,文人墨客崇尚儒家经典,诗歌绘画作品丰富多样,反映出社会的繁荣和科技进步。
在文同的生活时代,北宋政权稳定,经济繁荣,科技和文化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然而,这一时期的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旱灾和水灾等,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这些灾难也使得文同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
文同在早年经历了科举考试失利,但他并未气馁,继续在文学和艺术领域潜心钻研。他在官场上也颇有建树,担任过多个地方的行政长官。尽管公务繁忙,但他仍然坚持创作,关心民生疾苦,以此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