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清隐为知观李元礼作

标题包含
清隐为知观李元礼作
世气扰扰人遑遑,静有八室无八方。 壶中酒好谁独觉,橘间棋乐何可量。 峨峨汤汤知音少,管弦呕哑人称好。 归来水深山更奇,玉徽不按心自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找到关于"邓深"的详细信息。可能您提供的信息有误,或者这个人物不够知名,没有足够的公开资料。如果您能提供更多具体信息,我会尽力帮助您查找相关信息。
去完善

译文
尘世喧嚣纷扰,人心彷徨;有静谧的天地,却难寻心灵的安放之所。 壶中美酒香醇,谁知其中的美妙;橘树下对弈欢乐,其愉悦难以言表。 世间知音稀少,犹如壮丽的山河;那些杂乱的弦音,竟被人称赞称好。 寻觅一处山水深处,心境自然更奇特;清泠泠的风,仿佛天然无声的乐章。
去完善
释义
1. "世气":尘世喧嚣的气象。 2. "扰扰":纷扰忙碌的样子。 3. "人遑遑":人们匆匆忙忙。 4. "静有八室":指远离世俗之地,清静之地。"八室"是古人修道的地方。 5. "壶中酒好":以“壶中”借指仙境或隐居之处。此处暗指在远离世俗之地,那里的酒十分美味。 6. "独觉":独自清醒。 7. "橘间棋":借用杜甫《秋兴·其二》中的诗句“橘柚满江南”,表示闲适的生活。 8. "峨峨汤汤":形容音乐的声音宏大。 9. "知音少":意指能理解自己的人很少。 10. "管弦呕哑":形容音乐嘈杂。 11. "称好":认为好。 12. "水深山更奇":用以描绘所居之地的自然环境之美。 13. "玉徽":指琴徽,古代抚琴时的标志物。 14. "不按":不弹奏。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与李元礼的对话中,表达了出对世俗纷扰的厌恶和向往清闲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人以“世气扰扰人遑遑”开篇,暗示了世人皆在纷扰红尘中奔波劳碌的形象,并以此对比了自己所向往的清静之地——“静有八室无八方”。通过对比,诗人展现了其理想中的宁静生活——如同壶中的美酒、橘间的棋局一样美好而自得。 接下来,诗人又以“峨峨汤汤知音少,管弦呕哑人称好”来形容世俗的音乐纷繁复杂却无人真正理解其中的妙处,反衬出自己的孤独和对知音的渴望。最后两句则转为写景,描述了诗人在找到知音后的心境变化:从山水之间的纷扰,到回归内心的宁静,这种状态正像是在弹奏美妙的音乐,即使没有外在的评价,内心也是自知的。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清隐为知观李元礼作》这首诗是邓深在南宋时期创作的。此时正值南宋中期,政治腐败,民生疾苦,诗人邓深对此深感忧虑。他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学素养,以诗歌为载体,反映民间疾苦,寄托忧国忧民之情。 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下,邓深当时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他在朝廷任职期间,因直言不讳地批评时政而遭到贬谪。这一人生际遇使他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使他的诗歌主题更加鲜明。 此外,在邓深所处的时代,南宋社会中道教的影响力逐渐上升,许多士大夫纷纷出家修道,以求心灵慰藉。这一时代背景对邓深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他更加关注个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的本质意义。 综上所述,邓深在《清隐为知观李元礼作》这首诗中,通过对知观李元礼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个人精神的探索。这首诗既反映了南宋社会的风貌,也体现了邓深本人的人生态度和思想倾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