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楼
城峻先迎月,帘疎不隔风。
棋声传下界,鴈影没长空。
岛屿秋光里,楼台海气中。
登临故待晚,雨外夕阳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城墙高大迎接月亮升起,窗帘稀疏并未阻挡风力。
棋盘落子的声音传入人间,雁群飞过的影子消失在广阔的天空。
岛上的秋天景色如诗如画,海上的楼台在雾气中若隐若现。
登高望远特意等到夜晚降临,雨后夕阳西下的景色更是美轮美奂。
去完善
释义
1. 城峻:指城墙高大壮观。
2. 先迎月:意味着城楼首先接受到月光的照拂。
3. 帘疎:指窗帘稀疏,比喻空间的开阔。
4. 不隔风:指风可以直接吹入。
5. 棋声:下棋的声音,这里用来描绘城市生活的闲适景象。
6. 下界:指人间世界。
7. 雁影:大雁的影子,暗含季节已近秋天。
8. 长空:广阔的天空。
9. 岛屿:泛指海上岛屿。
10. 楼台:指巍峨的城楼。
11. 海气:海上的雾气,这里用来形容海景的壮美景象。
12. 登临:登山临水,指登高远望。
13. 故待晚:特意等到傍晚时分。
14. 雨外:雨中或雨后。
15. 夕阳红:太阳落山时鲜红的光芒。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城楼风光的诗词,诗人在此展现了其独特的美学观念。“城峻先迎月,帘疎不隔风”两句勾勒了城的轮廓与光线的关系,暗示了时间的推移和变化;而“棋声传下界,雁影没长空”则展示了动静结合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城楼的恬静与生机。
接下来诗人用“岛屿秋光里,楼台海气中”进一步拓展了视野,把城楼置于更广阔的自然景色之中,并利用“海气”这一元素,让城楼焕发出一种神秘且壮观的氛围。
在诗篇的最后,诗人以“登临故待晚,雨外夕阳红”作为结语,不仅呼应了前文中的“迎月”和“夕阳红”,还通过“雨外夕阳红”将整个画面渲染得如同一幅绚丽的油画,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壮美的氛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城楼》是南宋诗人吕祖谦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宋孝宗时期(公元1163年-1189年),这一时期正是南宋与金国关系较为缓和的时期,但政治斗争依然激烈。
吕祖谦在这个阶段的生活充满波折。他年轻时科举失意,后来逐渐得到朝廷重用,一度担任编修官、著作郎等职位。然而,由于他直言不讳的性格和对时政的关切,导致他在政治上屡受打压。这使得他对现实生活有着深刻的感悟和体验。
这个时期的南宋社会,虽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但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和民族矛盾的激化,人民生活并不宽裕。在这种背景下,吕祖谦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同情心,通过对城楼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