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林子长送芡实诗韵 其四
目送归鸿不记年,书来系帛正茫然。
也知函首初无罪,应为怀珠供四筵。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望着飞回来的大雁,不知不觉已经过了好些年,收到来信是写在丝绸上的,打开看时心中一片茫然。我也知道信的首句并无过错,只是信中藏有宝珠,怕是要在众人面前展示一番了。
去完善
释义
1. 和林子长送芡实诗韵:这是一首诗的题目。其中,“和林子长”是诗人的朋友,“送芡实”是指赠送芡实这种植物。诗人以此为题创作了这首诗。
2. 目送归鸿:这句诗的意思是看着大雁飞回北方。在古代,大雁南飞北回是一种自然现象,象征着季节的变换。这里用目送归鸿来表达时间流逝的感觉。
3. 不记年:意思是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表达了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所谓态度。
4. 书来系帛:这句诗的意思是从远方来的书信系在帛上。这里用了古代寄信的方式,将书信系在帛上,再通过驿站传递。
5. 茫然:这里是形容收到书信时的感觉,因为诗人已经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所以当收到远方的书信时,感到有些迷茫和困惑。
6. 也知函首初无罪:这句诗的意思是也知道包裹首级的信件并没有罪。这里用了古代的一种刑罚,即砍掉头颅,然后将其包裹起来,通过这种方式向敌人传递信息。这里用来比喻诗人收到了一封没有罪的信件。
7. 应为怀珠供四筵:这句诗的意思是应该是怀抱着珍珠去供给四面八方的宾客。这里用怀抱着珍珠来形容诗人收到的这封信的价值,表示这封信的内容非常重要,应该分享给更多的人知道。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多年后的重逢场景。诗人以“目送归鸿不记年”开篇,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怀念。接下来的“书来系帛正茫然”则描述了收到友人来信时的激动心情,“系帛”一词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接到书信时的心情,仿佛是失散多年的亲人重逢。
在诗人看来,友人的来信犹如一封珍贵的信件,令他感到茫然无措。接着,诗人又以“也知函首初无罪”表达了对自己的安慰,表示自己并非无端受到牵连。最后,诗人用“应为怀珠供四筵”这一句点明了主题,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表示愿为友人献上自己的真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和林子长送芡实诗韵 其四》是南宋著名文人虞俦在公元1205年创作的。这一年,虞俦任知州,对民生及士人生活有所关注。他以此为契机,写下了多首描绘当地风俗和自然景色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的关切之情。
此时的虞俦正处于人生的高峰期,他被任命为江西路提点刑狱公事,负责地方政务、司法等工作,表现出卓越的治理才能。然而,他也曾遭遇过挫折。早年,他曾数次科举不第,但在随后的岁月中,凭借着扎实的学问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心,逐渐崭露头角,受到了朝廷的重视。
当时,南宋王朝正在经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金朝的强大军事压力使得南宋政权内部矛盾激化,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般时代背景下,虞俦忧国忧民,以诗歌记录下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他在《和林子长送芡实诗韵 其四》中写道:“稻粱谋就莫嗟迟,剩喜归装旧赐履。”,通过表达农耕生活的艰辛,反映出百姓生活中的困苦状况,同时也展现出诗人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