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头陀岩
半间石屋安禅地,盖代功高不易磨。
白蟒化龙归海去,山中留得老头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一间石头房子里安静地进行禅修,这等功劳盖世且不容易被磨灭。一条白蟒化为神龙回到大海,而山里只留下了一位年老的僧人。
去完善
释义
1. 金山:这里指江苏省镇江市的金山寺,是中国佛教禅宗四大丛林之一。
2. 头陀岩:位于金山寺附近的自然景观,因形似头陀而命名。
3. 安禅地:意指安静、稳定的禅修之地。
4. 盖代:超过同一代人,形容功绩极高。
5. 不易磨:不容易被消磨,表示功绩永存。
6. 白蟒化龙:传说金山有白蟒修炼成仙化作金龙入海。
7. 海去:离开大海,这里是说白蟒化成金龙进入海洋。
8. 山中留得老头陀:意为现在山中还留有老修行者在修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金山头陀岩的宁静禅意,通过对景观细节的描摹,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和人生观。在诗中,“半间石屋安禅地”表明了寺院建筑的简陋,但也突显了禅宗修炼的艰苦朴素的修行环境。“盖代功高不易磨”则是对僧人的颂扬,他们坚定的信念和高尚品质如同石屋一般历经风雨而不衰。而“白蟒化龙归海去,山中留得老头陀”二句则是想象奇特的寓言,表达了无论世事如何变迁,真正的高尚品质总会得到传承和发扬。全诗以景写人,情景交融,使人们对头陀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感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金山头陀岩》是南宋末年诗人释云岫的一首描绘金山头陀岩风景的诗作。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即公元1279年左右。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正处于南宋与蒙古战争的特殊时期。释云岫在此时期受到了深刻的历史影响,他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在创作这首诗时,释云岫作为一位出家人,对自然界的感知尤为敏锐。他在游览金山头陀岩时,被眼前的壮丽景色所吸引,便用诗的形式记录下了这美丽的瞬间。同时,由于当时战乱频仍,民生疾苦,诗人对宁静祥和的自然环境的向往也显得更为迫切。因此,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