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 清明日湖上即事
寻春春在凤城东。罗帕玉花骢。美人半亸垂鞭袖,游尘远、目断云空。浅碧湖波雪涨,淡黄官柳烟蒙。相如多病赋难工。宿酒更频中。归来自按新声谱,凭谁解、唱与东风。一夜小窗疏雨,杏花明日应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寻找春天,它在凤凰城的东边。丝绢手帕和白玉马儿在那里等待。美人儿微微地低垂着鞭子,慢慢地走远了,她的眼神越过尘埃,望向远方的高空。碧绿的湖水犹如一片冰雪世界,淡黄色的柳枝如同烟雾一般。司马相如因疾病而难以创作出优美的诗词,晚上喝的酒仍然使他感到眩晕。当他回到家后,他开始演奏新的音乐,但是有谁能够理解他演奏出的韵律呢?这旋律就像那夜里小窗外的稀疏小雨,唤醒了沉睡的春天,让杏花明天变得更美丽。
去完善
释义
1. 风入松:词牌名。
2. 清明日:清明节这一天。
3. 湖上:指西湖一带。
4. 即事:本指对眼前的事物或情境进行描绘,这里指看到景象后的感慨。
5. 凤城:借指临安(今杭州)。
6. 罗帕:丝绸手绢。
7. 玉花骢:形容马毛色如玉般光洁。
8. 美人:指佳丽美女。
9. 半軃:下垂的意思。
10. 垂鞭袖:指牵马的绸带。
11. 游尘:路上的尘土,喻远离纷扰。
12. 目断:极目远望,形容期望心情。
13. 云空:天空。
14. 浅碧:指湖水呈浅绿色。
15. 雪涨:比喻湖面雪景般的景象。
16. 淡黄:指嫩黄的柳树。
17. 官柳:官员道旁的柳树。
18. 烟蒙:烟雾弥漫的样子。
19. 相如: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
20. 赋难工:无法做出好的辞赋作品。
21. 宿酒:隔夜之酒,谓饮酒未醒。
22. 新声谱:新创作的曲谱。
23. 凭谁解:让谁来理解。
24. 唱与东风:唱给春风听。
25. 小窗:窗户。
26. 疏雨:稀疏的小雨。
27. 杏花:杏树的花朵,春季开放,白色或淡红色。
28. 应红:应该会变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以清明节为背景,描绘了春日郊游的情景。词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宁静,同时也流露出些许忧伤和孤独。
首句“寻春春在凤城东”点明了主题,描绘了春天在城市的东边悄然降临的景象。接下来的两句“罗帕玉花骢,美人半亸垂鞭袖”则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踏青画面:美人骑着白马,手拿丝巾,马儿踢踏前行,美人却似有些疲惫,稍稍垂下头,享受着这宁静的时光。
接着,词人以“游尘远、目断云空”表达了对远方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而“浅碧湖波雪涨,淡黄官柳烟蒙”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湖水碧波荡漾,柳树翠绿如烟,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祥和。
下阕则表达了词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他提到自己因病不能完成赋文,只能借酒消愁。然而,当他回到家乡,看到自己新的乐章时,他又充满了希望,希望能有人能够理解他的心声,将他的歌曲传唱给春风。最后两句“一夜小窗疏雨,杏花明日应红”则以春天的细雨和杏花的绽放作为结尾,暗示着美好的生活即将到来。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风入松 清明日湖上即事》是元末明初诗人张翥所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元末明初时期,正值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那时社会动荡,战争频繁。张翥生活在这个时期,因此他的诗歌创作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
在元末明初这个特殊时期,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不安和困苦。张翥作为一名文人士大夫,对国家和民族的危机感尤为强烈。他的作品往往流露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在这首词中,他以清明日的湖上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张翥作为文人墨客对国家的关心和对民生的关注。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于民生疾苦的同情,以及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深深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深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