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社图赞
天运悠悠终典午,竞从庐阜寻归处。
凿池种藕拟奚为,西山几度看悬鼓。
爱酒渊明挽不来,贪佛灵运推不去。
同盟二九姑置之,咄尔而今在何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命运沧桑最终指向了明朝,竞相跟随庐山寻找归宿之地。
挖池塘种植莲藕是为了什么,西边的山峰已经看过多次悬挂的钟鼓。
热爱酒的陶渊明无法挽回过去,执着于佛的谢灵运也无法摆脱束缚。
与二十九位同伴结成联盟暂且放下这一切,如今你们又在何处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莲社:指东晋庐山白莲社,由慧远法师创建于庐山,是中国最早的佛教结社。
2. 图赞:以图画形式展示的赞美诗歌。
3. 释大观:唐朝时期的一位僧人。
4. 典午:这里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东晋王朝。“典”是古代礼仪制度中的座次,“午”代表正南方向,合起来表示一种崇高的地位。
5. 庐阜:即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
6. 凿池种藕拟奚为:指慧远法师创建的白莲社及其佛学事业。
7. 西山几度看悬鼓:喻指世事变迁。"西山"代指白莲社所在的庐山,"悬鼓"在此暗示时间的流逝。
8. 爱酒渊明挽不来:陶渊明字渊明,酷爱饮酒,此处暗含其未能加入白莲社的原因。
9. 贪佛灵运推不去:指谢灵运虽身处官场,却对佛学修行有很高的热情,但慧远法师并未接纳他入社。
10. 二九:指十九人,白莲社成立时共有十九名成员。
11. 姑置之:暂时放置一边,不关心或不过问。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莲社图赞”为题,生动地描绘了晋宋之交的社会现象和文人墨客的交往场景。首句“天运悠悠终典午”,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接下来,诗人在描述庐山的美景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与思考,强调了“凿池种藕拟奚为,西山几度看悬鼓。”的闲适生活态度。
诗人紧接着刻画了陶渊明的饮酒嗜和对佛教的热衷,即“爱酒渊明挽不来,贪佛灵运推不去。” 这两句既体现了陶渊明旷达的酒鬼形象,又展现了道林慧远坚定信仰、弘扬佛法的形象。
最后,诗人总结到“同盟二九姑置之,咄尔而今在何许。”写出了当时社会崇尚佛老的风气以及隐逸高士们在这种风气中的自我价值和归宿。整首诗既有生动的描绘,又有深刻的思考,体现出诗人对历史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莲社图赞》是唐代诗僧释大观的一首描绘佛教徒修行生活的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7世纪,正值唐初时期,社会氛围相对宁静。诗人以恬静的心境观察并赞美了禅修者的生活,强调精神追求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在诗歌创作的时间段内,释大观作为一个佛门弟子,他的人生际遇离不开对佛法的领悟和传播。在此过程中,他与同道僧人相互激励、切磋佛学思想,共同探讨出家人如何摒弃世俗纷扰,践行慈悲为怀的精神境界。他们通过结社、研讨、书画等方式弘扬教义,并将这种信仰和理想融入日常生活。
同一时期的唐朝,由于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国家逐渐繁荣昌盛,成为当时亚洲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而佛教作为一种主要宗教,在宫廷和民间都拥有广泛的信众基础。朝廷尊崇佛教,推动了寺院建设、佛像塑造等事业的发展,同时也鼓励文化艺术的创造与交流。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释大观作为一位虔诚的佛门弟子,以其优美的诗篇表达了佛教精神的要义,并借助艺术的形式传承了宝贵的文化传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