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周公美韵
风光报答可无诗,渐喜春风熟燕泥。
客至甚思留竹隠,书来无奈趣岩栖。
幸同故国云虽暮,朗诵新吟日未西。
自愧续貂才不敏,徘徊月已在榱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风景优美让人忘却诗歌的创作,渐渐喜爱春风吹拂燕子筑巢的景象。
客人来访很希望挽留,收到书信却无奈地想到岩穴隐居。
幸运地回到故乡虽然天色已晚,高声朗读新诗太阳还未落山。
对于续貂之才我深感惭愧,看到月亮升起在屋檐上徘徊不定。
去完善
释义
1. 报答:这里指自然界的美好景致作为对人们享受它的回报。
2. 熟燕泥:燕子筑巢时会收集泥土,这里的“熟燕泥”指的是春天的气息让燕子忙碌起来筑巢的景象。
3. 竹隠:借用竹子表达的隐逸思想,这里表达了作者希望招待客人并与他们共享隐逸生活的愿望。
4. 岩栖:在岩石上隐居的情景,这里借指作者的故乡或理想的隐居生活之地。
5. 故国:这里指作者的故乡。
6. 续貂:原意是指继续完成他人未完成的画作,这里比喻作者为诗歌创作所做的努力。
7. 月已在榱题:意思是月亮已经升得很高,表示时间的推移。榱题,屋檐上的椽子。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致与诗人心情相互交织的诗歌。首先,诗人用“风光报答可无诗”表达了大自然的美景激发了他的诗情,这种美景无法用言语表达,只能通过诗篇传递出来。紧接着,他通过“渐喜春风熟燕泥”这一句传达了春天的喜悦,同时也借燕子筑巢的景象暗含了诗人对家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诗人用“客至甚思留竹隠,书来无奈趣岩栖”表达了对宾客到来的期待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厌倦世俗、向往宁静生活的意愿。
之后,诗人通过“幸同故国云虽暮,朗诵新吟日未西”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虽然故乡的云已经黯淡,但诗人仍然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在黄昏时分还高声朗读着刚创作的诗歌。
最后,诗人以“自愧续貂才不敏,徘徊月已在榱题”结束全诗。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才华并不自信,担心自己的诗篇不足以描绘出眼前的景象。他心中充满了矛盾,既想记录下眼前的美好,又害怕自己的拙笔不能完美地展现出来。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的赞美、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自我才情的怀疑,展示了诗人复杂而又真实的内心世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周公美韵》是南宋诗人陈文蔚的一首词。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1年,正值宋金对峙时期。在这一年,金主完颜亮发动了对南宋的大规模侵略,企图一举灭掉南宋。在这种背景下,南宋朝廷被迫加强防御,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兵力,准备抵抗金兵的进攻。
在这个特殊时期,陈文蔚的人生际遇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原本是一位出身贫寒的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中了进士,成为了一名官员。然而,随着金兵的进攻,他的家乡被战火摧毁,家人离散,生活陷入了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他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抗金斗争,希望通过自己的一份力量,保卫家园,保护百姓。
在这一时期,南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金兵的入侵,南宋朝廷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防御措施,如修建城墙、招募士兵、加强边境管理等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南宋的国防,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此外,由于战乱的侵袭,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个领域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人民生活困苦,民不聊生。然而,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南宋文人却表现出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他们用自己的作品,记录下了这段历史的沉重与悲壮。
综上所述,《和周公美韵》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充满战乱与苦难的时期。在这样的环境下,陈文蔚以其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品质,创作出了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