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武侯像

标题包含
武侯像
堂堂千载人,遗像凛如生。 趋舍同一操,岂无当代英。 欲唤卧龙起,四海盲聋惊。 此意无今昨,未应归杳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找到关于"陈文蔚"的具体信息。这可能是因为这个名字在公开资料中的出现频率较低,或者您提供的信息不够详细。如果您能提供更多关于这位人物的信息(例如他的职业、年代等),我将尽力为您提供更详细...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我心中,千载英雄的影像仍然栩栩如生。他们的选择和行动坚定不移,如同他们仍然在世。我不禁想唤醒那些沉睡的英雄们,让他们在这个迷茫的时代再次振翅高飞,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去震撼世界。这种理想没有时间的界限,不应该消失在茫茫虚无之中。
去完善
释义
1. 武侯:指诸葛亮。 2. 堂堂:伟大貌;壮伟貌。 3. 千人:指诸葛亮这样的杰出人物。 4. 遗像:遗留的形象,这里指诸葛亮的画像或塑像。 5. 凛:严肃,令人敬畏。 6. 生:生动逼真。 7. 趋舍:进退;取舍。 8. 一操:一种信念或道德原则。 9. 岂无:怎会没有。 10. 当代英:指当时其他杰出的人才。 11. 欲唤:想要召唤。 12. 卧龙:比喻隐居或未露锋芒的杰出人才,这里是诸葛亮自比。 13. 四海:天下;全国各地。 14. 盲聋:失明失聪,喻指无知之人。 15. 此意:召唤诸葛亮的意愿。 16. 无今昨:不分今天昨天,始终如此。 17. 未应:不应该。 18. 归杳冥:回归到渺茫虚无之处,这里指遗忘或消失。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武侯庙的诗歌,通过描写诸葛亮的风采和功绩,表达对这位古代名人的敬仰之情。首先,“堂堂千载人”描绘了诸葛亮的非凡形象,他的身影虽然已经过去千年,但遗像依然让人感到凛然生动。接着,诗人提出一个反问:既然诸葛亮如此优秀,为什么当时没有其他英才能与他相比呢?这里的“趋舍同一操”意味着诸葛亮与其他英才的行为原则并无二致,只是他的智慧和能力更为出众。然后,诗人想象如果诸葛亮能够被唤醒,那么四海之内的人们都会为之震惊。这里提到“盲聋”来形容人们对诸葛亮的无知和不解,以此突出他对世人的影响之大。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观点:这种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并不受时间的限制,不应该消失在无形的黑暗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武侯像》是宋代诗人陈文蔚创作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朝(960-1279年),具体年代无法确定。在宋时期,人们对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十分敬仰,称其为“武侯”,并对他的忠诚和智慧赞不绝口。而陈文蔚的这首诗正是以诸葛亮作为主题进行创作的。 在宋朝时期,我国正处于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然而,由于频繁的战争和社会矛盾,人们对于国家的治理和英雄人物的期望也变得越来越高。因此,许多文人墨客开始以历史人物为主题进行创作,表达他们对国家治理的看法和对英雄的赞美之情。 在这首诗中,陈文蔚通过对诸葛亮的描绘,表达了对忠诚和智慧的高度赞扬。他通过对武侯的描绘,表达了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像武侯一样,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