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九十三首 其六
学道先须有指归,闻声见色不思议。
九旬黑白分明处,如似盘中一片碁。
纵横十字,一著当机。
有眼则活,无眼则输。
烂柯山上,空自踌躇。
正好和盘翻却,直教脱尽规模。
解不可得,结亦无拘。
髑髅识尽,江海干枯。
憍梵波提吐舌,西天胡子无须。
色里胶青只些子,王维妙手亦难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学习道德需要先找到正确的指引,听到声音、看到颜色都觉得不可思议。九十岁的老人,他们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就像棋盘上的一片棋子。纵横交错的十字路,每一个选择都至关重要。有智慧的人生活生动,没有智慧的就会困顿。山上的烂柯树,空自叹息。可以正好把棋盘翻转过来,让一切都重新开始。解开束缚是不可能的,但是解开束缚也并无限制。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才会明白所有的困惑都是无谓的。骄傲的梵波提也会吐舌头,西天的僧人也有他们的烦恼。五色让人眼花缭乱,即使有王维那样的妙手也难以描绘。
去完善
释义
1. "学道先须有指归":学道,学习佛教的道理;指归,指引回归的方向。这句诗句意味着学习佛教的道理首先要明确方向。
2. "闻声见色不思议":闻声,听到声音;见色,看到颜色。不可思议,无法用言语形容。这句诗句表达的是在修行过程中,要关注内心的感受和外在的世界。
3. "九旬黑白分明处":九旬,九十天;黑白分明,清楚明了的区分。这句诗句描述的是修行过程中的清晰认识。
4. "如似盘中一片碁":碁,同“棋”,围棋。这句诗句将修行比喻为棋盘上的棋子,形象地表示修行的过程。
5. "纵横十字,一著当机":纵横,纵横交错;十字,指棋盘上的交叉点;一著,一步棋;当机,当机立断。这句诗句强调在修行过程中要果断决策,把握时机。
6. "有眼则活,无眼则输":有眼,指能看到机会;无眼,指看不到机会。这句诗句表示在修行过程中,能否把握住机会是成功的关键。
7. "烂柯山上,空自踌躇":烂柯山,位于浙江衢州,传说山中有一棵能使人忘记时间的神树;踌躇,犹豫不决。这句诗句寓意修行中不要因犹豫而错失良机。
8. "正好和盘翻却":和盘翻却,将整个棋盘翻转过来。这句诗句表示要彻底改变思维方式,重新审视修行。
9. "直教脱尽规模":脱尽规模,摆脱束缚,追求自由。这句诗句强调在修行过程中要勇于摆脱各种束缚,追求精神的自由。
10. "解不可得,结亦无拘":解不可得,指不能仅依靠理解;结亦无拘,指实践也不必过于执着。这句诗句提醒修行者在实践中既要理解又要行动,但都不应过于执着。
11. "髑髅识尽,江海干枯":髑髅,头骨,这里指人的意识;识尽,指彻底觉悟;江海干枯,形容时间长。这句诗句表示经过长时间的修行,最终会达到彻底的觉悟。
12. "憍梵波提吐舌,西天胡子无须":憍梵波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善言著称;西天,西方极乐世界。这句诗句通过描绘憍梵波提的形象,暗示修行者应该善于表达,传播佛教道理。
13. "色里胶青只些子,王维妙手亦难图":色里胶青,指事物表面的现象;些子,一点;王维,唐朝著名诗人,擅长绘画。这句诗句表示虽然有些事物表面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难以捉摸,即使是大画家王维也难以描绘出它的真实面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僧释梵琮所作,以围棋为喻,描述了修行悟道的境界。全诗共有三节,每一节都蕴含丰富的哲理内涵。
首先,“学道先须有指归,闻声见色不思议”,诗人强调修道必须先有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对声音和色彩的感知要有超乎寻常的理解。这里的“指归”意味着修道的方向或目标,而“闻声见色不思议”是对修行者超越常人的感官能力的描绘,暗示悟道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直觉。
接着,“九旬黑白分明处,如似盘中一片碁”,诗人将修行过程比作一盘围棋。其中,“九旬”表示时间漫长,如同围棋的对局;“黑白分明处”则是棋盘上的黑白棋子,象征善恶、是非等二元对立的观念。诗人以此比喻修行者在漫长的求道过程中,要能分辨黑白、明辨是非,始终保持清晰的判断力。
接下来,“纵横十字,一著当机。有眼则活,无眼则输。烂柯山上,空自踌躇”。这一部分描绘了围棋对局的紧张气氛。诗人提到围棋中的“纵横十字”,即棋盘上纵横交错的线,暗示着修行过程中的种种抉择和挑战。而“一著当机”则是说在关键时刻,要果断地下棋。接下来的“有眼则活,无眼则输”,表达了围棋中眼位的概念:一个棋子若能形成两个眼位,就能生存下来;否则就会被对方吃掉。诗人借此来说明在修行的道路上,要不断地努力成长,培养自己的智慧和定力,才能在困境中立足。同时,“烂柯山上,空自踌躇”,诗人以传说中的烂柯山的故事为例,提醒修行者不要被一时的困境所困扰,要勇敢地面对挑战,不断前进。
最后,“正好和盘翻却,直教脱尽规模。解不可得,结亦无拘。髑髅识尽,江海干枯。憍梵波提吐舌,西天胡子无须。色里胶青只些子,王维妙手亦难图”。这部分是全诗的高潮,诗人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和盘翻却”是指把整个棋盘翻转过来,暗示彻底改变观念,不拘泥于传统的束缚。接下来的“解不可得,结亦无拘”,则是说解脱之道无法用言语表达,但也没有任何规矩可以束缚它。然后,“髑髅识尽,江海干枯”,意指修行者要抛弃一切杂念,达到心如止水的境地。最后,诗人引用了两个典故:一是憍梵波提吐舌,暗示修行者要保持谦逊的态度;二是西天胡子无须,意味着修行者要去除执著,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最后一句“色里胶青只些子,王维妙手亦难图”,诗人借用王维的画作来比喻修行者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即使是大画家王维也难以描绘出这种境界的美妙。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颂九十三首 其六》是宋朝诗人释梵琮的一首作品。这首诗以禅宗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世界以及佛法的领悟。下面是我为这首诗歌创作的背景:
在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年),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文学和艺术领域也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在这期间,佛教禅宗思想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投身于禅宗修行。其中,有一位名叫释梵琮的禅师,他以独特的禅宗智慧和诗才著称,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禅宗诗歌。
释梵琮作为一位禅宗大师,他在生活中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起落落。这些经历使他对世界、生活和佛法有了深刻的理解。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偈颂九十三首 其六》这首诗。这首诗通过隐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世界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禅宗修行道路的领悟。
在释梵琮所处的时代,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变革时期。政治上的动荡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使得人们对现实生活产生了许多困惑和烦恼。而禅宗哲学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越世俗烦恼的精神寄托。因此,释梵琮的诗作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他的诗歌不仅展现了禅宗的智慧,也为人们提供了面对困境的勇气和信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