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禅师荷衣沼
遇物合人仰祖风,弊衣遗在一池中。
秋风吹破春风补,不犯清波一线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遇到合适的事物就会顺应人的意愿去完成,破旧的衣服被遗弃在池塘中。秋风将它吹破,春风又会将其修补好,一点也不会妨碍池塘清澈的水面。
去完善
释义
1. 遇物合人:指遇到志趣相投的人。
2. 仰祖风:敬仰先人的风度或事业。
3. 弊衣:破旧的衣服。
4. 一池中:一个池塘。
5. 秋风吹破春风补:这里用春风和秋风比喻为衣服的破旧和新补,表现出了诗人淡泊名利、坚守道义的品质。
6. 不犯清波一线功:指没有破坏池塘的一泓清水,暗喻保持自身的清白廉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常禅师荷衣沼》,是由五代时期的僧人释梵琮所作。诗中的"常禅师"指的是一位名叫常持的禅师,"荷衣沼"则是指他所在的池塘。诗的内容主要描绘了禅师在池塘边的生活情景,以及他的心境和对佛法的领悟。
首句“遇物合人仰祖风”,是说人们遇到事物时,都会敬仰祖先的风范。这里的"遇物合人"是一种隐喻,暗示了人们对禅师的敬仰之情。而"仰祖风"则是对禅师的尊敬和崇拜,表示他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实践。
次句“弊衣遗在一池中”,描述了禅师破旧的衣服被遗弃在池塘边的场景。这里"弊衣"代表的是禅师简朴的生活和修行方式,而"一池中"则是诗人用来强调禅师的平凡和普通。
第三句“秋风吹破春风补”,意味着禅师在秋天破了衣服,却在春天就及时补上。这里"春风"和"秋风"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循环,而"破"和"补"则反映了禅师在生活中的自我调整和完善。
最后一句“不犯清波一线功”,表明禅师虽然生活在池塘边,但他的心灵却保持着清净无染的状态。这里的"清波"象征的是纯净的心境,而"一线功"则表示禅师在修行上所付出的努力和成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常禅师荷衣沼是宋代诗人释梵琮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诗的全文如下:“半塘荷叶抱香愁,一沼芙蓉带雨羞。今日披图重省识,顿令滋味似相投。”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池塘中的荷花景致,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感捕捉和热爱之情。
此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960-1279年,正值北宋时期,此时佛教文化在中国非常盛行,文人墨客常常将禅意融入诗歌创作中。诗人释梵琮就是一位著名的高僧诗人,他的诗词清新脱俗,富有哲理。
在北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这种时代背景为文学艺术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在当时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因此,这一时期的诗词作品往往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人生哲理。
对于释梵琮来说,他的一生都在与佛教、诗歌打交道。他曾游历名山古刹,参禅问道,积累了丰富的禅宗修行经验。在他的笔下,自然风光、寺庙景物都充满了禅意,给人以宁静致远之感。
总的来说,《常禅师荷衣沼》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既包含了北宋时期的社会历史环境,又展现了诗人释梵琮的人生经历及佛教思想。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和谐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