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寄灭翁禅师

标题包含
寄灭翁禅师
老去隠如虎,难瞒在一班。 入林最容易,上树极艰难。 舌底千谿水,眉间万叠山。 年深拽不动,草种转痴顽。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年老以后像老虎一样隐伏,难以在众人中隐瞒自己的身份。 进入树林非常容易,但要爬到树上却极为困难。 舌头下面如同流淌着千万条小溪,眉头之间仿佛是重叠的无数座山。 随着时间推移无法轻易改变,就像草籽成长为顽固的草木。
去完善
释义
1. 老去:年纪衰老,表示年纪已大。 2. 隠如虎:比喻隐匿踪迹如同老虎一样巧妙。 3. 瞒:隐瞒,掩藏。 4. 一班:一个群体,这里指众人。 5. 入林最容易:表示进入山林隐匿非常容易。 6. 上树极艰难:形容爬树非常困难,用以表明隐逸之不易。 7. 舌底千谿水:形容口舌伶俐,善于言辞。 8. 眉间万叠山:形容表情丰富,心机深沉。 9. 年深:长久的岁月。 10. 拽不动:形容难以改变或动摇的事物。 11. 草种:草木的种子,比喻事物的根源或起因。 12. 转:变得,变为。 13. 痴顽:愚钝无知。
去完善
赏析
《寄灭翁禅师》是宋代诗人释梵琮写给灭翁禅师的一首诗歌。诗中描述了灭翁禅师的老去隐逸生活和心境变化。诗人以“虎”来形容灭翁禅师的隐逸生活,表达了他在丛林中的自由自在,同时也暗示了禅师内心的坚韧与智慧。 在诗歌的后两句中,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展示灭翁禅师的内心世界。“舌底千谿水”暗含了禅师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学识,而“眉间万叠山”则表达了他的沉稳内敛和智慧深沉。 最后两句话“年深拽不动,草种转痴顽”则是诗人对灭翁禅师的赞美和敬仰。表达出虽然岁月流逝,但禅师的心志依然坚定,坚守信仰,不被世俗所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灭翁禅师》是南宋诗人释梵琮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1127-1279年),其时正是国家动荡、战乱频繁的历史阶段。作为一位出家人,诗人以禅宗哲学的视角观照人生,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在这段时间里,释梵琮身处佛门,潜心修炼。他在诗中表达了对灭翁禅师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展示了自己在禅修道路上所取得的成就。此外,诗人还借诗表达对世事无常、生死轮回等问题的思考,体现了禅宗禅定、顿悟的精神内涵。 在这一历史时期,宋室南渡,中原地区陷入金、蒙古等游牧民族的不断侵扰之中。国家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纷纷寻求心灵的慰藉,宗教尤其是禅宗成为了他们精神寄托的重要载体。释梵琮身为禅宗高僧,他通过诗歌的形式传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洞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风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