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读苏子美文集

标题包含
读苏子美文集
嗟乎,吾不及识子美,诵读遗文泪如洗。 公文意气何所似,猛虎负山蛟得水。 或如秋风入松竹,或如春温煦桃李。 文章乃尔人可知,何事亨衢半途止。 定应豪气压凡夫,不学持圆媚唇齿。 孤芳独寄丛林中,安得飘风不狂起。 一杯失举强名之,包裹锋芒扼而死。 天乎天乎庸可问,如子美者使作沧浪之钓民尔。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唉,我不能与杜甫相识,吟诵他的诗却泪流满面。 他的诗文意气风发犹如猛虎负重、蛟龙出水。 有时像秋风掠过松树竹林,有时又像春天温暖着桃花李树。 这样的文章,普通人能理解吗?为何在成功的路上半途而止? 他必定是英雄豪杰压制凡夫俗子,不屑于圆滑奉承。 独自屹立在丛林中的花儿,怎能不让狂风呼啸。 只是借酒助兴来形容他,却被自己的才华折磨致死。 天意啊,天意,又有什么好问的?如同杜甫这样的人才,只适合做垂钓江上的隐士。
去完善
释义
1. 子美:即苏轼(1037-1101),字子美。宋朝文学家,世称苏东坡。 2. 嗟乎:感叹词,表示悲哀或叹息。 3. 公文:指苏轼的文章。 4. 猛虎负山、蛟得水:形容苏轼文章的磅礴气势。 5. 秋风入松竹、春温煦桃李:比喻苏轼文章风格的多样性和影响力。 6. 亨衢:指顺利的道路。 7. 凡夫:普通人。 8. 持圆:指追求圆滑、迎合他人。 9. 孤芳独寄:形容苏轼独特的文学成就。 10. 飘风:旋风。 11. 一杯失举:指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 12. 强名:勉强地命名。 13. 沧浪之钓民:指隐士。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杜甫的悼念与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杜诗的理解和崇敬之情。首先诗人表达了遗憾,他未能在杜甫在世时结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只能通过阅读其遗文来感受其精神。接着,诗人通过比喻表达了对杜甫诗文的高度赞誉:他的诗文如同“猛虎负山”般雄壮,又如“蛟得水”般灵动;有时如同“秋风入松竹”般肃杀,有时如同“春温煦桃李”般生机盎然。 接下来,诗人以反问的形式,表达对杜甫英年早逝的不解:像他这样的文学天才为何在人生的道路上半途而废?同时,诗人认为杜甫的人生态度必是豪迈超群,不屑于阿谀奉承、趋炎附势,这使得他在世间显得有些孤独。最后,诗人感慨,像杜甫这样的伟大文人,尽管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但他的人格和作品仍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就像那无法被狂风熄灭的烛火。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苏子美文集》是宋代诗人郑刚中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时期。在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们崇尚文学创作,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在当时非常流行。而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其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郑刚中在南宋时期担任官员,曾担任过监察御史、尚书吏部员外郎等职。他在任期间,目睹了朝廷的腐败和百姓的疾苦,对此深感忧虑。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选择了以诗文抒发心中的忧国忧民之情。 在这首诗中,郑刚中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通过阅读苏子美的文集,感受到了苏轼的人生态度和家国情怀,这也激发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总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南宋时期,郑刚中在这个时期担任官员,对国家的命运感到忧虑。同时,他通过对苏轼作品的阅读,激发了内心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从而创作出了这首充满忧国忧民之情的诗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