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仲庸初冬即事二首 其一
常岁霜天分外晴,一溪如练浸冰轮。
今年风雨宁无夜,谁与溪梅作小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常年在霜降的时候特别晴朗,一条小溪就像一条绸带,浸染着如冰轮般的明月。虽然今年风雨交加但并未影响夜晚的到来,谁能与我一起欣赏小溪边的梅花共同迎接春天的到来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常岁":常年、经常的年景。
2. "霜天":布满霜雪的天空,这里指冬天。
3. "分外":超过一般、特别地。
4. "晴":晴朗。
5. "一溪":一条小溪。
6. "如练":形容溪水清澈而平静。
7. "浸":泡着、渗透。
8. "冰轮":月亮的别称。
9. "宁无":没有或即使有也当无。
10. "风雨":风雪交加的天气。
11. "夜":夜晚。
12. "谁与":与谁,问谁。
13. "溪梅":生长在溪流边的梅花。
14. "作小春":进入初春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次仲庸初冬即事二首 其一》是宋代诗人裘万顷的作品。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诗人应友人仲庸的邀请,描绘初冬景象的两首诗中的第一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友情的珍视。
“常岁霜天分外晴,一溪如练浸冰轮。”这两句诗描绘了初冬时节的景象。在寒冷的季节里,霜天格外晴朗,一条小溪如同白色的丝带,映照着天上的明月。这里的“冰轮”是指天上的一轮明月,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的清澈和寒冷。
“今年风雨宁无夜,谁与溪梅作小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初冬气候变化的感慨。今年虽然风雨交加,但仍有宁静的夜晚。在这寒冷的夜晚,谁能陪伴着溪水边的梅花共度这短暂的温暖时光呢?这里的“小春”指的是寒尽暖来的短暂春天,暗示了诗人渴望与朋友一起度过美好时光的愿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仲庸初冬即事二首 其一》是南宋诗人裘万顷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光宗绍熙年间(1190-1194年),当时裘万顷居住在江西一带,出任地方官职。
在这段时间里,裘万顷的人生际遇较为坎坷。他曾任江西抚州司户参军、高安丞等低级官职,后来因母亲病逝回乡守孝。期间,他虽然身处民间,但对国家的忧虑之情仍然十分浓厚。此外,他还与当地文人雅士交往甚密,时常饮酒赋诗,抒发情怀。
在裘万顷所处的时代,南宋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金兵入侵中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国家政治腐败,民生疾苦。在这样的背景下,裘万顷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生的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