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
天花一夜泄春机,飞坠人间片片奇。
有色有光欺柳絮,无声无臭点梅枝。
纵横万舞风回处,表里双清月霁时。
此景惟诗可摹写,却怜老去不工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的一夜之间,花朵盛开如瀑,散落在人间,每一片都充满奇迹。它们的颜色和光芒足以胜过柳絮,而无声无息地装点着梅枝。在风中,它们如同千变万化的舞者,内外都是纯洁明亮。这种景色只有诗歌才能描绘得恰到好处,可惜我已年老,无法再写出美丽的诗篇。
去完善
释义
1. 天花:比喻雪花。
2. 泄春机:形容春天的气息弥漫开来。泄,宣泄;春机,春天的气息。
3. 飞坠:飘落。
4. 有色有光:指雪花的洁白与光亮。
5. 欺柳絮:比拟雪花比柳絮更加美丽。
6. 无声无臭:形容雪花飘落的静默。臭,气味。
7. 点梅枝:雪花点缀在梅花枝头。
8. 纵横万舞:形容雪花的形态多样。
9. 风回:风起回转,指雪花的飞舞变化。
10. 表里双清:指雪后月光的明亮清澈。表,外表;里,内里。
11. 月霁时:月明如洗的时刻。霁,雨后放晴。
12. 可摹写:可以描绘或形容。
13. 老去:年龄增长。
14. 不工诗:不善长作诗。工,擅长。
去完善
赏析
《雪》这首诗通过对“雪”这一自然现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审美视角。首句“天花一夜泄春机”,形象地描绘了雪花飘落的景象,将之比喻为春天降临的信号。次句“飞坠人间片片奇”,强调雪花飘落时的奇特形态,给人以美的享受。
接下来,诗人通过对比手法,将雪花与柳絮、梅枝进行比较,赞美雪花的美丽和独特之处。其中“有色有光欺柳絮,无声无臭点梅枝”两句,突出表现了雪花的晶莹剔透和有形无声的特点,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诗的后两句“纵横万舞风回处,表里双清月霁时”,则进一步描绘了雪中的景色,通过风雪交加、月光皎洁的景象,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
结尾两句“此景惟诗可摹写,却怜老去不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景色的感慨和对自身才华的惋惜。这两句不仅强调了诗歌对于表现自然景观的重要性,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创作的执着追求。整首诗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绘以及富有哲理的思考,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雪景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雪》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晚期,大约公元1250年左右。当时南宋政权风雨飘摇,北方领土被金人占领,朝廷偏安江南一隅。诗的作者裘万顷,生活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的诗歌主题多与战乱、民生苦难密切相关。
裘万顷的家乡在江西赣县,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然而,他并没有因为家乡的美景而忘记现实的忧虑。在他的眼中,这场大雪似乎是一位悲伤的母亲,用她洁白无瑕的身躯,掩盖了曾经繁荣昌盛的家园所遭受的创伤。她用冰冷的外衣保护着大地,却也给生灵带来了困境和无奈。
在南宋晚期,北方的金国对南方的南宋虎视眈眈,连年战火使得民不聊生。诗人裘万顷亲眼目睹了这一悲惨景象,他用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了这场大雪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诗中,他将自然界的雪与人文背景相结合,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战乱的痛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