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爆竹

标题包含
爆竹
节物随时俗,端忧见旅情。 土风犹记楚,辞赋谩讥伧。 烈火琅玕碎,深堂霹雳鸣。 但令休鬼瞰,非敢愿高明。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刘敞(1019年-1068年),字原父,号公是先生,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学者、文学家、史学家。 刘敞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中进士,历任翰林学士、...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事物随时代习俗变迁,深深的忧愁出现在旅途中。 依稀记得那荆楚地区的风土人情,却无端遭到他人贬损。 承受烈火的考验,仿佛听到珠玉破碎的声音;在幽深的殿堂内,有雷霆般的回声。 只希望别再受人挑剔,并非敢求至高至明的赞誉。
去完善
释义
1. 节物:指按照时节和风俗准备的物品。 2. 随时俗:随着时代的风俗变化。 3. 端忧:深重的忧虑。 4. 见旅情:显现出旅途中的情怀。 5. 土风:地方的风俗习惯。 6. 楚:这里指的是楚国,位于现今的湖北一带。 7. 辞赋:古代文人创作的一种文体,包括诗歌、散文等。 8. 谩讥伧:以讽刺的方式批评那些见识浅薄的人。 9. 烈火:猛烈的火。 10. 琅玕:一种玉石,这里用来比喻竹子。 11. 碎:破碎。 12. 深堂:深邃的殿堂。 13. 霹雳:闪电雷鸣。 14. 鸣:发出声音。 15. 休鬼瞰:祈求鬼神不要窥视人间。 16. 高明:地位崇高的人。
去完善
赏析
《爆竹》这首诗描绘了春节时的热闹场景和作者的思乡之情。首联“节物随时俗,端忧见旅情”点明了节日气氛及作者身处异乡的忧虑。颔联“土风犹记楚,辞赋谩讥伧”表达了诗人虽身处异地,却依旧不忘故乡的风俗,同时也讽刺了那些嘲笑异乡风俗的人。颈联“烈火琅玕碎,深堂霹雳鸣”描绘了爆竹声的震撼场面,如同烈火燃烧、雷声轰鸣。尾联“但令休鬼瞰,非敢愿高明”则希望借此驱赶邪恶,祈求好运。整首诗层次分明,情感真挚,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爆竹》是宋代诗人刘敞所作,创作于公元960年至1127年间的北宋时期。当时国家政治较为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文人士大夫阶层受到了很高的礼遇。然而,民间的节庆活动仍然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在诗人的作品中,我们既能感受到繁华盛世的喜悦,也能体会到对民间自由生活的向往。 在这首《爆竹》中,刘敞通过对爆竹声声的场景描绘,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期待和欢乐氛围。虽然这首诗没有直接表达作者的际遇,但我们从诗中的喜悦氛围可以推测出,在当时国泰民安的环境中,诗人过得应该比较安逸愉快。 在刘敞所处的时代,即北宋初期,社会安定,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文人墨客们在这个时期发挥出了很高的文学造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外,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在民间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