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刘书记一二知己见寄
见说金台客,相逢只论诗。坐来残暑退,吟许野僧知。
自喜幽栖僻,唯惭道义亏。身闲偏好古,句冷不求奇。
晦迹全无累,安贫自得宜。同人终念我,莲社有归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据说金台的客人,相逢只是谈论诗歌。坐下来,炎炎夏日的热气就消退了,我们吟诵着诗歌,连田野的僧人都能知道。我高兴的是幽静的住所偏僻安静,只觉得在道德和义理上有欠缺。身体空闲时喜欢古朴的事物,诗句中透露出清凉,不需要追求奇特。在晦暗中没有拖累,贫穷却能自给自足。朋友们终究会想念我,加入莲社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去完善
释义
1. 金台:代指洛阳,中国古代四大古都之一。这里借指刘书记所在地。
2. 见说:听说。
3. 残暑:夏天的最后一段炎热天气。
4. 野僧:野外修行的僧人,喻指隐者或高僧。
5. 幽栖:幽静隐居的地方。
6. 道义亏:对自己的道德和行为感到有欠缺。
7. 句冷:诗句清淡不浓艳。
8. 晦迹:隐藏自己的踪迹,这里指隐居。
9. 无累:没有牵累。
10. 安贫:安于贫困的生活。
11. 自得宜:自己感到适宜和满意。
12. 同人:志同道合的朋友。
13. 莲社:佛教的社团,这里借指与友人共同研习佛法的地方。
14. 归期:回归的日子,这里指希望有朝一日能与友人共研佛法。
去完善
赏析
《酬刘书记一二知己见寄》是唐代诗人李山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在这首诗中,李山甫通过对与友人相聚、谈论诗歌的描绘,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和诗词创作的热爱。首联“见说金台客,相逢只论诗”开门见山,表达了与友人相聚时主要话题便是谈论诗歌的情景;颔联“坐来残暑退,吟许野僧知”进一步刻画了诗人与友人在野外吟咏诗歌的场景;颈联“自喜幽栖僻,唯惭道义亏”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喜爱以及对自己道德境界的反省;尾联“同人终念我,莲社有归期”则传达了诗人期望将来能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归隐的愿望。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清新,展现了李山甫独特的诗词风格和隐逸思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文宗太和年间(827-835年),刘禹锡贬官为播州刺史,远离京都。友人李山甫写下这首诗表达思念之情和关心。这时,藩镇割据严重,政治腐败加剧,唐帝国已近黄昏。
李山甫,贞元、元和年间人,曾在徐州幕府,后来流寓湖南。他与当时的文人墨客有广泛的交往,也和王叔文等革新派人士关系密切。他和刘禹锡的友情深厚,由于当时朝廷宦官当道、政治昏暗,他们被先后贬谪外地。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唐朝的衰落时期,诗人以朋友间的书信往来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担忧,反映了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共同命运。李山甫用独特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与朋友间的深深眷恋,也揭示了那个时代的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