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石涧寺龙潭
一遇汤王旱,须为傅说霖。
只应蟠涧底,济物是初心。
昔岁苗将槁,阳骄不和阴。
农夫望膏泽,徒蛰尔何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每逢干旱时,神汤雨水的滋润必不可少。
原来你在深深的山涧底部,你的初心就是要帮助万物啊。
去年庄稼都快要枯死的时候,烈日炎炎,连阴凉都照不到。
农民们盼望甘霖的到来,但你却迟迟不肯出现,让他们怎么度过呢?
去完善
释义
1. 汤王: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这里指商汤王祈雨的事例。
2. 傅说:传说中的人名,相传他曾在山上祈雨拯救了商朝。这里借指有祈雨能力的人物。
3. 霖:连续几天下雨的现象。
4. 蟠涧:盘旋在涧水中的龙。这里指潜伏在石涧的龙。
5. 济物:救助万物。
6. 初心:初衷,本意。
7. 苗将槁:庄稼即将枯萎。
8. 阳骄:阳光过于强烈。
9. 不和阴:阴阳不调和。这里指天气干旱。
10. 膏泽:甘霖,滋润作物的好雨。
11. 徒蛰:白白蛰伏,指龙无所作为。
12. 尔何深:你为何深藏不露。这里指龙不肯降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和石涧寺龙潭”,意味着诗人在此表达了与石涧寺龙潭相关的思绪。诗以汤王的旱灾、傅说的甘霖开篇,用强烈的对比揭示诗人寄望于石涧寺龙潭能如傅说的甘霖般化解旱情。接着,诗人通过龙潭深藏涧底的形象,喻示济物的初衷始终如一。然后,诗人描述昔日田苗因阳光过于强烈而干枯的状况,阴阳不和,让农田急需润泽。最后,诗人以农人的期待和龙潭的无动于衷形成对比,表达出渴望龙潭发挥作用的心情。整首诗把自然现象与社会民生紧密相连,语言质朴而情感深沉,充满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和对现实困境的忧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诗人赵抃在石涧寺附近创作了这首《和石涧寺龙潭》。这一时期的宋朝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为文人墨客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赵抃生活在这一时期,他既是政治家,又是文学家,曾任过吏部尚书、参知政事等要职,后来因与朝中权臣不和而被贬谪到四川担任地方官。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赵抃被贬期间。在四川任职期间,赵抃游历名胜古迹,结交文人士子,经常与他们赋诗唱和。这次他与友人在石涧寺游览时,目睹龙潭美景,触发了灵感,挥笔写下了这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