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第春游
羁情含蘖复含辛,泪眼看花只似尘。
天遣春风领春色,不教分付与愁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份情感如同被禁锢的嫩芽再次承受辛酸,眼中看着花朵却只觉得它们像尘土一般。然而,上天派遣了春风来引领春天的气息,却不让这美好时光分毫给忧愁的人。
去完善
释义
1. 下第:指科举考试中未考中。
2. 春游:春天出游赏景。
3. 羁情:束缚在功名仕途上的情感。
4. 含蘖:承受艰难困苦。
5. 含辛:忍受痛苦。
6. 泪眼:充满泪水的眼睛。
7. 天遣:天意安排。
8. 春风:春天的风。
9. 领春色:引领春天的景色。
10. 不教分付与愁人:不让美好的春色分配给忧愁的人。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科举失利后心情低落的诗作。首句“羁情含蘖复含辛”中,“含蘖”和“含辛”分别指代辛勤工作和忍辱负重,这里用来形容诗人科举失利的痛苦和付出的努力。接下来,“泪眼看花只似尘”则表达了诗人因心情悲痛而无法欣赏美景的无奈。然而,接下来的两句“天遣春风领春色,不教分付与愁人。”,却透露出诗人的乐观和豁达。他相信,即使面对困境,也有春风相伴,大自然的美景不会因个人的情绪而受到影响。这首诗以优美的笔触展现了诗人曲折的心路历程,既表达出他对科举失利的辛酸,又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下第春游》是唐代诗人施肩吾的一首描绘春天出游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
在唐代,科举考试制度已经相当完善,士人阶层往往通过科举考试来谋求官职,实现个人抱负。然而,并非所有的考生都能顺利通过科举,许多文人士子在多次应试落第后,仍然坚持继续参加科考。施肩吾便是其中的一员。据记载,施肩吾曾数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取得功名。在创作《下第春游》时,他可能已经经历了多次的科举失利,但依然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
唐朝时期,中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尤其是诗歌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文人墨客们纷纷投身于诗歌创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而春天的到来,更是激发了诗人们抒发情感、描绘自然的热情。因此,在这个时代氛围和季节背景下,施肩吾选择以“下第”为背景,通过春游这一题材来表达自己虽然遭遇挫折但仍然坚定信念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