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春晚

标题包含
春晚
行乐连三月,渔樵亦醉吟。 桑麻须日力,花絮识春深。 飘泊惊时变,文章信陆沉。 故园渺天末,无限欲归心。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许景衡(1072年-1128年),字少伊,号横塘居士,浙江台州黄岩人。北宋末南宋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许景衡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中进士,历任县令、郡守等职。他勤政爱...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美好的时光连续几个月不断,渔民和樵夫也能沉醉其中放声歌唱。 种桑麻需要每日付出辛勤努力,花朵和柳絮让人深切感受到春天的来临。 漂泊在外时常被世事变迁所惊醒,只有文章才是自己内心的寄托与依靠。 故乡遥远如天际边缘,归乡的愿望如同无尽的流水永不停息。
去完善
释义
1. 行乐:指游乐或游玩的乐趣。 2. 三月:农历三月,此时春暖花开,适宜出游。 3. 渔樵:捕鱼和砍柴的人,这里泛指普通百姓。 4. 醉吟:沉醉在吟咏诗歌的快乐中。 5. 桑麻:桑树和麻类植物,这里是农作物的代称。 6. 日力:人力,指劳动人民的辛勤耕耘。 7. 花絮:指花朵和柳絮,用来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8. 识春深:感受到春天的深入和时间的流逝。 9. 漂泊:流浪,这里指在外漂泊的诗人自己。 10. 时变:时代的变迁,这里可能指战乱或者社会动荡。 11. 文章:文学创作,这里特指诗人的诗歌作品。 12. 信陆沉:相信自己的才华会像陆沉那样被埋没。陆沉,比喻才能不得施展。 13. 故园:故乡,这里指诗人的家乡。 14. 天末:天的尽头,这里指遥远的天际。 15. 归心:思乡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春晚”,是诗人许景衡在感叹时光流逝、思归故乡之时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眼见时节变换,思念家乡的心情。首联以“行乐连三月,渔樵亦醉吟”起笔,点明诗人在春天欢愉的时光里连续几个月都在寻乐,与渔民、樵夫共同陶醉于吟咏之中。颔联则通过描绘乡村景致和春天景色,表达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春天的敏感体验。其中“桑麻须日力,花絮识春深”两句,通过对桑麻农事的描述以及用花絮作为春的指代物,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田园画面。颈联则转向感慨自身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以“飘泊惊时变,文章信陆沉”表达了自己因世事无常而惊讶,同时也表达了对文章事业的坚守。尾联以“故园渺天末,无限欲归心”作结,呼应标题中的“春晚”,抒发了诗人看到故园在遥远的天际,自己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之情,渴望回到家乡。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精炼,形象生动,体现了诗人深厚的生活积淀和对诗歌艺术的独特把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晚》是宋代诗人许景衡的一首诗作,创作于公元1127年左右。这一时期正值北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发。诗人许景衡在诗中表达了对春天的眷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许景衡生活在北宋末年的乱世之中,他曾担任过官员,但由于政治斗争被迫辞官回乡。在这一时期,他目睹了社会的混乱和人民生活的困苦。然而,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并没有使他消沉,反而激发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在同一时期,北宋正面临着金国的入侵。金兵攻破汴京,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北宋灭亡。这使得人民生活更加艰苦,社会秩序更加混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许景衡的诗作充满了对现实的关注和对未来的担忧。 《春晚》这首诗以春天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在乱世中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