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黄河

标题包含
黄河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唐代文学家。 罗隐自幼聪颖过人,才华横溢,但科举考试屡次不中,一生仕途不顺。他曾在唐末战乱时期,多次投笔从戎,为地方官员出谋划策,参与平...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请不要把阿胶倒在这里,这里的天意原本难以理解。 要想连通银河必须历经曲折,刚一离开昆仑就变得不清晰。 高祖立下誓愿时衣带宽松,神仙观察星斗时客人船轻。 三千年后谁会知道这一切,又何须麻烦你去报告天下太平。
去完善
释义
1. 阿胶:古时的河水澄清剂,这里比喻治理黄河的方法。 2. 天意:指治理黄河的困难。 3. 银汉:银河,这里借指黄河。 4. 昆仑:昆仑山,位于中国新疆与青海交界处,是黄河的发源地之一。 5. 高祖:即刘邦,西汉开国皇帝,他曾立下誓言要统一天下。 6. 仙人占斗:古人认为,通过观察星象变化可以预测未来,这里的“占斗”是指观测星象。 7. 客槎:乘船游览的人,这里指漂洋过海的使者。 8. 三千年:泛指时间长。
去完善
赏析
《黄河》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描绘黄河的诗篇。在这首诗中,罗隐通过对黄河的描绘,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心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首联“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罗隐以阿胶的形象比喻,表达了对治理黄河问题的关注。他暗示治理黄河并非易事,就像人们难以把握天意一样。 颔联“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这里诗人通过联想银河和昆仑山,表明黄河源远流长,治理起来十分困难。 颈联“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罗隐在此描绘了历史上有关黄河的两个场景。一是高祖刘邦立下的誓约,二是神仙占斗的故事。这两个故事都表现出人类对于黄河的恐惧以及渴望征服的决心。 尾联“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这是罗隐对于历史的感慨,以及对于未来的期待。他想象未来的人们会对这些往事有新的认识,从而有更明智的决策,而不再需要像他这样的诗人去警示世人。 这首诗以其深沉的历史感和现实感,深刻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罗隐的《黄河》是晚唐时期的一首描绘黄河壮美景色的诗作。诗人通过对黄河的描绘,表达了自身壮志未酬、豪放不羁的情怀。 创作于9世纪末的这首《黄河》,当时正值晚唐末年,宦官弄权,社会动荡不安。作为一位不得志的文人,罗隐在科举道路上屡试不第,他的才情和抱负并未得到统治者的认可,这使他对朝廷产生强烈的不满和愤怒。他游历四方,将所见所感付诸笔端,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抒发内心情感的诗篇。 在罗隐所处的时代,中原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景观都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尤其是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华夏文明的摇篮。罗隐一生辗转流离,曾游历过长安、洛阳等古都名城,对黄河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正是基于这样的经历,他才得以创作出如此生动形象、富有哲理的诗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