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台
闻说吹台上,秋来鏁薜萝。
白云长自在,幽径复谁过。
天末空愁眼,尊前且浩歌。
山林与廊庙,二者竟如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听闻在吹台上,秋天的景色正把薜萝紧紧锁住。
白云悠悠,自由自在地飘荡在天际,幽静的小路已经许久无人走过了。
望着天空尽头,我惆怅的双眼无所寄托,在这眼前,尽情歌唱吧。
这山林和朝廷到底该如何取舍呢?
去完善
释义
1. "吹台":位于河南省开封市东北隅的禹王台公园内,相传春秋时期晋国著名音乐家师旷曾在此吹奏乐器,故称"吹台"。此处以地名代指吹台所在地景点。
2. "鏁":同“锁”,动词,意为封锁、封闭。
3. "薜萝":常绿藤本植物,此处比喻杂草丛生之地。
4. "白云长自在":描述白云自由漂浮在天空中的景象。
5. "幽径":静谧的小路。
6. "天末":天际,遥远的天空。
7. "空愁眼":徒然满怀忧愁地望向远方。
8. "尊":古代盛酒器皿,此处用作敬酒的代名词。
9. "浩歌":大声歌唱。
10. "山林":指隐逸生活,喻指远离世俗纷扰的隐居生活。
11. "廊庙":指朝廷官职,喻指参与国家治理的社会责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名为《吹台》,为许景衡所写。首句“闻说吹台上,秋来鏁薜萝”中,诗人通过描绘秋天时锁紧了台阶的藤蔓,形象地展示了吹台的宁静和萧瑟。接下来的“白云长自在,幽径复谁过”一句,诗人以悠闲的白云象征自由自在的生活,又通过描述幽静的小路少有人烟,表达了作者向往安静、淡泊生活的内心独白。
而在“天末空愁眼,尊前且浩歌”这一句,则暗示出诗人在面对自然界浩瀚景象时,内心的忧虑和哀愁。这种情感在末尾的“山林与廊庙,二者竟如何”得到了诠释,许景衡在此将山林隐逸生活和朝堂政治生涯进行了对比,并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山林的闲适生活与官场的辉煌成就,究竟应该如何选择?
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悲愁情绪,同时展现出诗人对于出世入世的思考,寓情于景,浑然天成。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吹台》是宋代诗人许景衡的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末年,即公元1000年至1126年之间。在这段时间里,许景衡生活在中原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一带。他曾任国子监祭酒、秘书省校书郎等职,后因故辞官回乡,开始了他的田园生活。
在许景衡所处的时代,即北宋末期,社会政治动荡不安,外有契丹、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内有官僚腐败、民间矛盾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选择了归隐田园,追求心灵的宁静。许景衡也不例外,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吹台》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自然环境中感受到的宁静与美好。通过对吹台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思想境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