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偈颂六十五首 其四

标题包含
偈颂六十五首 其四
翳尽还明极,家乡万八千。 悬崖重撒手,古剑髑髅前。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普济(1169-1249),俗名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他是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与朱熹、张载、程颐、程颢并称为“北宋五子”。 释普济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当阴霾散去,阳光普照大地时,距离故乡约有数千里之遥。在险峻的山崖之上,我重新振作,勇敢地面对困难,仿佛一位勇士拿着古代宝剑走向骷髅挑战。
去完善
释义
1. "翳尽还明极":"翳"是指遮蔽,"尽"是全部,"还明"即恢复光明,"极"是极致、最高点。所以这句意思是当所有的遮蔽都消除后,就能达到光明的极致。 2. "家乡万八千":这句话是说距离家有一万多里的路程。在古代,一千为"里",一万八千里形容路途遥远。 3. "悬崖重撒手":"悬崖"指陡峭的山崖,"重撒手"意味着再次放开手。整句寓意为在面临困难时,要有勇气放手一搏。 4. "古剑髑髅前":"古剑"指的是古代名剑,"髑髅"指死人的头骨。整句将古剑与髑髅并列,表达了古人视死如归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禅宗修行境界的诗作。首句“翳尽还明极”是描述修行者在破除了内心的无明与困惑之后,达到了智慧的光明之境。接下来的“家乡万八千”则是表达了这种智慧的通达使得修行者超越了空间的限制,可以遨游于无量的世界中。 接着的“悬崖重撒手”意味着修行者在达到一定高度后,需要再次面临挑战和突破。就像在险峻的悬崖边,修行者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抉择。最后一句“古剑髑髅前”则暗示了修行者在面对生死之际,需要有坚定的勇气和智慧去面对。这首诗通过对禅宗修行的描绘,传达了人生需要不断超越和挑战的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颂六十五首 其四》是宋朝诗人释普济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90年至1260年之间,这个时期正是宋朝末期,政治腐败、战乱频繁的时期。 在这个特殊时期,释普济作为一名僧人,他的人生际遇充满了坎坷。他曾多次游历名山大川,参禅悟道,以期在佛教信仰中找到心灵的慰藉。然而,在这个动乱的年代,战争和灾难使无数百姓流离失所,他也曾亲眼目睹生灵涂炭的景象。这些经历使他对世间的苦难有了深刻的认识,也促使他将自己的感悟化为诗篇,以警示世人。 在释普济所处的时代,宋朝正处于灭亡的边缘,金、辽等外族势力不断侵扰中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朝廷内部党争激烈,官僚腐败严重,社会矛盾激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释普济作为一名僧人,他既关注民众的疾苦,又对时政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和平与正义的渴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