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庆东原_叹世拔山力
叹世
拔山力,举鼎威,暗鸣叱咤千人废。阴陵道北,乌江岸西,休了衣锦东归,不如醉还醒,醒而醉。明月闲旌旆,秋风助鼓鼙,帐前滴尽英雄泪。楚歌四起,乌骓漫嘶,虞美人兮,不如醉还醒,醒而醉。三顾茅庐问,高才天下知,笑当时诸葛成何计?出师未回,长星坠地,蜀国空悲,不如醉还醒,醒而醉。
夸才智,曹孟德,分香卖履纯狐媚。奸雄那里?平生落的,只两字征西。不如醉还醒,醒而醉。画筹计,堕泪碑,两贤才德谁相配?一个力扶汉基,一个恢张晋室,可惜都寿与心违,不如醉还醒,醒而醉。
珊瑚树,高数尺,珍奇合在谁家内?便认做我的,岂不知财多害己,直到东市方知。则不如醉还醒,醒而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感叹世事:
英雄有拔山的力气,举鼎的神勇,一声令下,让千百人为之倾倒。阴陵道路以北,乌江岸边以西,英雄卸甲归田,倒不如时而清醒时而沉醉,享受人生的百态。明月映照战旗,秋风助长战鼓声,军营中英雄垂泪,面对四面楚歌,乌骓马狂叫,佳丽相伴,但他们仍选择与这乱世为伴,时醒时醉。刘备曾三次光顾草屋向孔明请教,足见孔明的才华举世皆知。而让人嘲笑的是,诸葛亮从未停止过战斗,尽管他的寿命已经走到尽头,但依然是壮志未酬身先死。与其这样,不如沉醉在这美妙的岁月里。
要说才智,非曹操莫属,但他对遗孀、子女的事务过于操心,显得太有城府,这算不得真正的豪情壮志。就像那些只能远观而不能近玩的珊瑚树,看似珍贵,却因太过在意财富而忘了自己的内心需求。这一切到头来都是一场空,又何必如此执着,还是享受当下为好。当然,时醒时醉最适宜不过。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拔山力:指项羽的勇猛之力。拔山,形容力量之大,能拔起高山。
2. 举鼎威:比喻力气大。举鼎,举起重物,鼎为古代重要礼器,象征权力。
3. 阴陵道北,乌江岸西:两个地方分别代表项羽失败之地和楚河汉界分界处。
4. 衣锦东归:项羽被刘邦击败后,曾打算回到江东重整旗鼓。
5. 明月闲旌旆,秋风助鼓鼙:形容战场上的景象。旌旆,旗帜;鼓鼙,鼓声。
6. 楚歌四起,乌骓漫嘶,虞美人兮:描述战争失利时的心情。楚歌,楚地的歌声,此处指敌军的歌声;乌骓,项羽的坐骑;虞美人,虞姬。
7. 三顾茅庐问,高才天下知:借刘备三顾茅庐求得诸葛亮之才的事例,来讽刺诸葛亮北伐未能成功。
8. 长星坠地,蜀国空悲:指蜀汉丞相诸葛亮去世,预示蜀国即将灭亡。
9. 曹孟德:曹操,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被封为魏武帝。
10. 分香卖履纯狐媚:形容曹操晚年宠爱小妾,贪图享乐。分香卖履,典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
11. 画筹计,堕泪碑:以画像计算军功,借古喻今,指代战争中的功臣。堕泪碑,指汉末荆州牧刘表之子刘琮投降曹操一事。
12. 珊瑚树,高数尺:指珍稀宝物。珊瑚树,是一种海生植物,可用于制作装饰品。
13. 东市:秦朝至唐朝间长安东部的市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元曲以“叹世”为主题,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英雄豪杰的功业无法永恒,而财富名利也无法带来真正的幸福,因此他提倡超脱世俗纷扰,追求心灵的清醒与宁静。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元曲作家马致远的《【双调】庆东原_叹世拔山力》,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璀璨的一笔。此曲创作于元朝末期(公元1271年-1368年),正值封建社会日益衰落的时期,伴随着外部入侵和内部矛盾的激化,民众的困苦与日俱增。作者马致远身为一名文人,虽无力改变现实世界,却用他的笔为民众呐喊,用文字倾诉生活的苦涩和对未来的向往。
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国经历了数次战乱,许多汉人都背井离乡、四处漂泊,民生艰难。这激发了马致远的同情心和正义感,他投身于文学创作,力求揭示社会现象的深刻实质,以唤醒人们的理智与激情。
在这样一个动乱不安的社会背景下,马致远感叹岁月匆匆,人生如梦。他的作品以朴实无华的文字勾勒出民众的哀伤和无奈,唤起人们对和平幸福的渴望,成为元代散曲中的经典之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