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图二首
公瑾子瞻二龙,文辞可故武功。
欲怪紫烟烈焰,不如白月清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公瑾和子瞻二人如同双龙腾飞,他们的文采和武功都非常出色。相较于狂暴的紫烟烈焰,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宁静的白月清风。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赤壁:在今湖北蒲圻县西长江南岸。三国时东吴周瑜于建安十三年在此大破曹操军,是著名的历史战役。这里指代这一历史事件。
2. 公瑾:周瑜的字。周瑜(175-210),东汉末年名将,任东吴建威中郎将,破曹操大军于赤壁。
3. 子瞻:苏轼的字。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有《赤壁赋》等描绘赤壁之战的文学作品。
4. 二龙:指周瑜与苏轼两人,比喻他们都是英才。
5. 文辞:文学才华与创作。这里表示苏轼的文学成就。
6. 武功:军事才能和功绩。这里表示周瑜的军事才能。
7. 紫烟烈焰:指赤壁之战的战火硝烟。
8. 白月清风:比喻高雅的风度和超尘脱俗的品质。
去完善
赏析
《赤壁图二首》是南宋诗人陆文圭的一组描绘战场风景的诗歌。在这首诗中,陆文圭以历史人物公瑾(即周瑜)和子瞻(苏轼的字)比喻诗文和武功。他首先指出,这两位人物的才华横溢,不仅在文学上有出色的成就,而且在军事上也有着卓越的贡献。接着,诗人通过对比,提出了一种观点:虽然紫烟的浓烈火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但它们无法与月光下的清风相媲美。这里的“紫烟烈焰”可以理解为战争的热闹和激烈,而“白月清风”则是和平与宁静的象征。诗人以此表达了对战争的否定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赤壁图二首》是南宋诗人陆文圭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公元1259年,当时南宋正处于风雨飘摇的时期,金国入侵,朝廷腐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陆文圭作为一个文人,对此深感痛心,希望通过自己的笔墨唤醒民众的意识,唤起国家的斗志。
在这段时间里,陆文圭的人生际遇可谓坎坷。他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然而科举考试屡试不第,直至四十岁才考中进士。此后,他历任地方官,始终关心民生疾苦,为民请命。由于直言敢谏,多次触怒权贵,遭到排挤和贬谪。然而,这并没有消磨他的斗志,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以文字为武器,抨击时弊,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在陆文圭所处的时代,南宋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外部,金国不断南侵,威胁国家的安全;内部,朝廷腐败,百姓疾苦,社会矛盾激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陆文圭坚定地站在民众的立场上,呼吁改革,抵抗外侮,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