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草堂老师付顶相赞后圆相
六国朝阊阖,三山插杳冥。
禅流相借问,冬后一阳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六国朝向天门,三座仙山耸入云端。
禅定的心灵相互问候,冬天的尽头阳气渐升。
去完善
释义
《颂草堂老师付顶相赞后圆相》释慧空
1. 六国:指战国时期分为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2. 朝阊阖:这里指各国势力竞相角逐。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用来比喻国家的政权。
3. 三山:古代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这里用以象征仙境。
4. 插杳冥:形容三山云雾缭绕,仿佛插入云端深处。
5. 禅流:修行禅宗的人。
6. 相借问:相互询问请教。
7. 一阳生:冬至之后阳气逐渐回升,这里寓意新生与希望。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释慧空的《颂草堂老师付顶相赞后圆相》中,诗人以“六国朝阊阖,三山插杳冥”的描绘手法,营造了一幅雄伟壮观的景象。"六国朝阊阖"是指战国时期六个国家共同尊奉的中国文化的大门,寓意着诗人在此借用六国的盛事来赞美草堂老师的学识和品德。"三山插杳冥"则是指中国传说中的三神山,这里暗含了诗人在形容草堂老师的高深莫测、睿智聪颖的形象。
在接下来两句“禅流相借问,冬后一阳生”中,诗人表达了草堂老师对佛学问题的独到见解,同时也表示出草堂老师在冬天过后如太阳般的新生力量。这一境界不仅展现出了草堂老师的智慧之光,更象征着他在佛学上的非凡成就和造诣。
整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形象生动、寓意丰富的描绘,深刻地展示了草堂老师在学识与品行方面的崇高地位,以及他对于佛学问题具有深刻见解的一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颂草堂老师付顶相赞后圆相》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慧空的作品。创作于北宋末年(公元10世纪初)。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由盛到衰的历史转折,社会矛盾日益加剧。佛教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在社会各阶层中广泛传播。
释慧空作为一位高僧,对佛学有着深厚的造诣。他曾在草堂寺担任住持,广收弟子,传播佛法。在这段时间里,他与草堂老师的关系非常密切,两人共同探讨佛学的奥妙。在这种背景下,释慧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赞美草堂老师的诗篇。
诗中,释慧空以草堂老师为对象,表达了对其佛学成就的敬仰之情。他用“顶相”和“圆相”这两个佛教术语来形容草堂老师的智慧和高尚品质。在诗中,释慧空还提到了草堂老师在教化众生方面的贡献,以及他对佛法的热爱和执着。
总之,《颂草堂老师付顶相赞后圆相》这首诗反映了北宋末年佛教兴盛的社会现象,以及释慧空与草堂老师之间的深厚友谊。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人们对宗教信仰的追求和对生活态度的反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