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除夜立春
翦红情,裁绿意,花信上钗股。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
旧尊俎。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可怜千点吴霜,寒销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剪下红花,编织绿叶,把春天装扮在发簪。夕阳西下,春风相伴,不让人们感受时光的流逝。有人点亮了蜡烛,在西窗下欢度佳节,笑语盈盈,似乎新的一年已经来临。
过去的宴席上,那纤细的手曾经剥开金黄色的柑橘,温柔而淡雅的香气沁人心脾。回到梦境中,依然徘徊在镜子里的那条路上。可叹吴地凝结的白霜,寒冷无法完全消散,却又遇到了纷纷扬扬的梅花雨。

去完善
释义
1. 翦红情,裁绿意:剪下红色花朵的情致,裁剪绿色叶子的意态。这里以“红情”代指喜庆的情景,“绿意”则指春天的生机。
2. 花信上钗股:花信表示花开的消息;钗股,古代女子插在发髻上的钗,通常分钗股。此句是形容新年的气氛中,簪子都散发着春意。
3. 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夕阳的余晖伴着春风,好像不愿让年华离去。
4. 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形容家人围坐于西窗前,通宵达旦地守岁,欢声笑语不断。
5. 旧尊俎:尊俎是一种餐具,此处借指旧时的聚会场合。
6. 玉纤曾擘黄柑:纤手剥开黄色的柑橘,这里是指古人立春时有剥柑橘的习俗。
7. 柔香系幽素:指轻柔的香气附着在沉稳的气息中,描述春天氛围中的寂静美好。
8. 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这句表达希望回到如诗如画的湖边,但现实却如在镜子里的倒影一样迷离。
9. 可怜千点吴霜,寒销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吴霜指的是江南的白霜,随着温度升高渐渐消融。梅花纷纷飘落,就像春雨一样连绵不绝。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除夜立春这一特殊时刻的诗词。起句以“翦红情,裁绿意”描述春日来临的景象,寓意着新的一年即将开始。接下来用“花信上钗股”描绘春天的气息逐渐浓郁,让人心生喜悦。而“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则表达了时光匆匆,感慨万千的心情。
接下来的诗句通过“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温馨的家庭画面:有人在除夕夜为家人添烛,大家一起守岁,直到拂晓,欢声笑语中迎来了新年的第一声莺语。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珍贵。
随后诗人回忆起曾经的美好时光:“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那时年轻的她亲手剥开黄柑,散发出阵阵清香,如今却已物是人非。梦中回到湖边,却发现自己迷失在镜子里的世界,不禁令人感到惆怅。
结尾部分,诗人以“可怜千点吴霜,寒销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抒发了人生的无常和岁月的沧桑。吴霜指的是白发,象征着人生的老去;而落梅如雨则意味着美好的时光就像雨中的梅花一样短暂易逝。整首词通过对立春节气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时间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亲情、爱情的美好回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祝英台近·除夜立春》是南宋词人吴文英的作品。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宋理宗年间(公元1225-1264年)。
在这个时期,南宋与金国的对峙持续了近一个世纪。词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度过了一个个春秋。对于经历了战乱和岁月蹉跎的吴文英来说,辞旧迎新无疑是一次心灵的慰藉。此外,立春意味着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自然界的更替也反映了人生的轮回,使人们对未来充满期待。
吴文英一生笔耕不辍,用华美绝伦的词章传达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他的词风婉约细腻,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繁华而沧桑的时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