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莱左传博议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如今世上由于利益结合起来的事物,也必然会因为利益而产生分裂。秦国和晋国联合军队攻打郑国,郑国濒临灭亡。这时烛之武出面劝说秦穆公,在短暂的交流之间让郑国免于灭亡,不仅让秦国撤军,还让秦国在郑国设置了驻军后才离开,这改变来得何其迅速啊!烛之武一句话就让秦穆公背弃了晋国,与郑国亲近;放弃了强大的援助,选择了弱小的国家;摒弃了过去的恩情,却招来了新的怨恨;放弃了已经取得的成功,却置身于危险之中。如果不是烛之武的利益说辞深深打动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做到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的交往时间已经很长了,相互之间的信任也很深,关系也非常紧密,可是一旦被烛之武的利益说辞打动,就轻易地把晋国当作鼻涕一样舍弃,对郑国又有什么难舍的呢?未来如果有一天出现比烛之武更大的利益,我知道秦穆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追随它。
去完善
释义
【词句注释】
1. 东莱:古郡名,位于今山东省东部。
2. 左传:书名,即《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3. 博议:广泛议论。
4. 秦、晋连兵:指秦国与晋国联合军队。
5. 郑:春秋时期的国家,位于今河南省中部地区。
6. 烛之武:郑国大夫,这里指的是烛之武退秦师的事件。
7. 秦穆公:秦国国君,公元前659年至前621年在位。
8. 立谈之间:短时间之内。
9. 以利而合:因为利益结合在一起。
10. 以利而离:因为利益分离开来。
11. 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不是因为对利害关系的深刻理解。
12. 相与之久也:交往时间长久。
13. 相结之厚也:关系密切深厚。
14. 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因为烛之武的利益诱惑而心动。
15. 翻然从之:很快地跟随新的方向。
去完善
赏析
《东莱左传博议》通过讲述秦、晋连兵伐郑的事件,展现出烛之武出色的游说才能。他凭借一句话便使秦国放弃攻打郑国,转而与郑国交好。文中以“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的论调,揭示出利益冲突会导致联盟的瓦解,这种政治现实至今仍具有普遍意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东莱左传博议》是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吕祖谦的代表作之一。吕祖谦,字伯恭,号东莱先生,世称“东莱先生”。他生于公元1137年,逝于公元1181年,一生经历了南宋的兴盛和衰落。在创作这首诗时,吕祖谦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他的妻子病逝,他的父亲也因病去世,这使得他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南宋社会矛盾尖锐,战乱频繁。外有金国侵略,内有农民起义,整个国家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吕祖谦作为一个士人,对国家命运深感忧虑。他在诗中写道:“世人皆曰我狂夫,谁知我狂真自苦?众人笑我醉眠起,我笑众人醒不醒。”这是他对世人的讽刺,也是对自己处境的无奈。
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吕祖谦开始反思历史,试图从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他认为,历史上的许多问题和纷争,都是因为人们不能以理性和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人所致。因此,他提倡“明理以公心”,希望人们能够从自我做起,做一个有道德、有良知的人。
通过这首诗,吕祖谦表达了他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见解,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文人志士的高尚情操。虽然他生活在乱世,但他始终保持一颗公正的心,努力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