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喻叔奇通判会稽
鸣驺前日饯出使,椎鼓今日送作州。
会稽别驾官尚薄,道傍羡者何其稠。
版舆有亲余九十,东南之美供甘柔。
先春铸牙入午啜,破腊箭茁充晨羞。
况复诗坛执牛耳,所至风月相献酬。
千岩万壑徧题品,会有采者人名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几天前马队恭送使者出行,今天鼓声回荡送别官员。
会稽的别驾官职卑微,但路边羡慕之人却众多。
母亲已是九十高龄,东南的美好食物让她快乐。
提前品尝春天的美味,破旧的腊肉也可以带来早晨的喜悦。
更何况在诗歌界地位崇高,每到一处都有风月的陪伴和美酒佳肴的款待。
经过千山万水,品鉴了无数的美食,终有一天会被世人所知。
去完善
释义
注释如下:
1. 鸣驺:古代的响马,这里指代官员出行的队伍。
2. 饯出使:古代送别使者的一种仪式。
3. 椎鼓:用椎击鼓,表示欢送的意思。
4. 会稽别驾:别驾是会稽的副官,这里指的是喻叔奇即将担任的职位。
5. 官尚薄:指喻叔奇的官职还比较低。
6. 道傍羡者:在道路两旁羡慕喻叔奇的人。
7. 版舆有亲余九十:指喻叔奇家中还有年近百岁的亲人。
8. 东南之美:指会稽地区的美景。
9. 甘柔:形容美食美味可口。
10. 先春铸牙:指春天时品尝新茶。
11. 破腊箭茁:指冬天的箭笋鲜嫩美味。
12. 诗坛执牛耳:喻叔奇在诗歌领域的地位。
13. 风月相献酬:指喻叔奇在游览名胜时与友人互相赠诗交流。
14. 千岩万壑:形容会稽地区的山水美景。
15. 题品:指游历山水时对景物的评价和赞美。
16. 采者:指后来寻访这些景物的人。
17. 人名遒:名声大噪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送喻叔奇通判会稽》表达了作者吕祖谦对好友喻叔奇的关心和祝愿。诗句中描述了鸣驺、椎鼓等仪式,显示了友人出使的庄严场面,同时也表现出路旁人对他们的羡慕之情。在会稽这个美丽的地区,喻叔奇将担起重任,照顾年老的父母,享用美好的佳肴。此外,他还将与当地的文人墨客相互交流,共同欣赏山山水水,创作出更多美好的诗篇。整首诗歌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满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喻叔奇通判会稽》是南宋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吕祖谦在公元1168年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此段时间正值南宋时期,由于金国的侵略,导致中原地区的战乱不断,民生疾苦。身为朝廷官员的吕祖谦,对国家的动荡和民众的痛苦深感忧虑。
喻叔奇是吕祖谦的一位好友,此时被任命为会稽通判,即将离京赴任。吕祖谦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便写下了这首《送喻叔奇通判会稽》,以此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以及对他即将面临的艰难险阻的担忧。这首诗既抒发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又展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