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宿总持寺从僧如应借读高僧诗法钦所编无为子所叙者
携衾林下寺,借读碧云词。
窗迥月资白,林疎风起悲。
生平故耽此,坐久觉忘疲。
造请非吾事,幽期不在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带着被子来到山林寺庙,在绿草如茵的地方阅读诗词。
窗外月光皎洁,树林稀疏,风起带来悲伤之情。
我这一生就喜欢在这样静谧的环境里看书,久坐不觉疲倦。
拜访他人不是我的事情,我向往的是这样的清幽之地。
去完善
释义
1. 林下寺:指山林之间的寺庙,这里指的是总持寺。
2. 碧云词:指佛教经书。碧云是佛教用语,比喻佛法的深邃和庄严。
3. 窗迥:窗户宽阔,形容房间明亮。
4. 月资白:月光照进窗户,使室内更加明亮。
5. 林疎:树林稀疏,形容环境宁静。
6. 风起悲:风吹过树林,发出悲鸣的声音。
7. 生平故耽此:我一生都喜欢阅读诗书。
8. 坐久觉忘疲:久坐不觉疲倦,形容沉浸在读诗的乐趣中。
9. 造请:拜访,求见。
10. 非吾事:不是我应该做的事。
11. 幽期:隐秘的愿望,这里指与高人雅士交往的愿望。
12. 不在兹:不在这里,表示这种愿望无法在现实中实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寺庙中借读诗书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诗词的热爱和执着。首联“携衾林下寺,借读碧云词”,写诗人带着被子来到林下的寺庙,向僧人如应借阅碧云诗法的书籍。这里的“碧云词”暗含了佛教的意境,体现了诗人与佛家的紧密联系。颔联“窗迥月资白,林踈风起悲”,描述了诗人阅读的环境:月光透过窗户照射进来,给房间带来一丝光亮;稀疏的树林中,风吹过发出了悲伤的声音。这里的风声和月光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颈联“生平故耽此,坐久觉忘疲”,表达了诗人对诗歌的热爱,即便长时间地阅读和品味,也不会感到疲倦。诗人将自己沉浸在诗词的世界中,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和疲惫。尾联“造请非吾事,幽期不在兹”,则揭示了诗人并非为了礼佛或寻求清静而来到寺庙,他的内心世界早已沉浸在诗词之中,追求的是精神的超脱与宁静。整首诗通过对诗人在寺庙阅读过程的描绘,展现出了诗人对诗词的痴迷和对佛家生活的向往,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那份恬静与美好。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赵蕃游览了位于庐陵(今江西吉安)的总持寺。此时正值北宋文坛的黄金时代,诗歌创作极为繁荣,众多僧人亦积极参与其中,将禅宗思想融入诗歌。在此背景下,赵蕃在总持寺借读了高僧诗法钦所编的《无为子所叙者》诗集。
赵蕃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人,曾任南康军司理参军、太和县令等职,期间历经宦海沉浮,留下了大量诗文。他爱好广泛,与当时许多名士有诗文交流。此次游览总持寺时,他从僧人如应手中借阅了法钦的诗集,深受启发。
该段时间内,庐陵地区佛教盛行,总持寺为当地著名的禅林古刹。诗人赵蕃在此地感受到了浓厚的宗教氛围,也借此机会深入了解禅宗思想,为他的诗歌创作带来了新的灵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