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
汉宫胡地真天壤,一别长门隔塞云。
莫谓琵琶慰行役,琴心不比卓文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汉朝宫廷与西域真是天壤之别,一旦分别就像被边境的云朵阻隔。不要认为琵琶能安慰旅途劳顿,抚琴的心意可不像卓文君那样深情。
去完善
释义
《昭君》:这是一首描述古代人物王昭君的古诗。
1. 汉宫:汉朝的皇宫,这里指代汉朝。
2. 胡地:古代对北方边疆地区的称呼,这里指代匈奴。
3. 天壤:天和地的区别,形容差距极大。
4. 一别:指王昭君离开汉朝皇宫远嫁匈奴的事件。
5. 长门:汉代宫殿名,这里借指汉朝皇宫。
6. 隔塞云:被边塞的云层分隔开,形容距离遥远。
7. 莫谓:不要认为。
8. 琵琶:一种古代的弦乐器,此处指代音乐。
9. 慰行役:安慰远行的人。
10. 琴心:弹琴时的心情或心境。
11. 卓文君:古代著名的美女和才女,与司马相如有一段佳话,此处用来与王昭君相比。
去完善
赏析
《昭君》这首诗歌描绘了王昭君远离汉宫,去往胡地的情景。诗中将汉宫和胡地比作天地之差,体现出昭君与家乡、亲人之间的距离感。接着,诗人提到昭君一别之后,便与故乡的长门相隔,云雾飘渺,如隔天涯。
“莫谓琵琶慰行役”一句,意味着不能仅仅把昭君的形象定格在弹奏琵琶的行旅之人的形象上。而“琴心不比卓文君”则暗示昭君的音乐才能虽然无法与卓文君相比,但她的人格魅力和历史影响却早已超越了一个普通的音乐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永恒的象征。
总的来说,这首诗歌以深情的笔触描述了昭君背井离乡,远嫁胡地的命运,表达了对这位历史上的美人、智者和战士的高度敬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昭君》这首诗描绘了汉代女子王昭君的美丽和悲剧命运。姜特立(约公元1194年-1257年)是中国南宋的一位著名文人,他以善于描绘女性形象而著称。这首《昭君》应该是在他的晚年时期创作的。
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南宋末期,战乱频繁,民生疾苦。姜特立也在这期间经历了宦海浮沉,曾因直言劝谏而遭贬谪,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关注民生。这段人生经历使得他在诗作中对女性的描绘更加深刻,充满了对女性命运的同情和对社会的反思。
在姜特立所处的时代,儒家思想仍然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对于女子的期望是贞静贤淑,但现实中的女性往往因为社会地位低下而无法自主掌握自己的命运。在这样的背景下,姜特立通过描绘王昭君的形象,表达了对女性悲惨命运的忧虑,同时也呼吁社会关注女性的权益。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