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标题包含
三伏久不雨,今辰忽闻雷。 殷殷地中出,轰轰空际来。 电光倏先驰,掩耳恐不及。 阴云势相交,销铄畏毒日。 上天行号令,君子敬天威。 端坐每深省,整冠仍敛衣。 苍生苦炎热,喘汗不可过。 寄声谢丰隆,为起神龙卧。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章甫,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他出生于1037年,逝世于1101年,享年64岁。 章甫自幼聪颖过人,20岁时中举人,22岁中进士,历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等职。他在...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三伏天很久不下雨了,今天早晨突然听到打雷的声音。 大地深处传来沉重的响声,天空之中响起轰隆的声音。 闪电的光芒瞬间划破天际,捂住耳朵都怕来不及避开。 乌云滚滚而来,恐怕烈日会被吞没。 上天的命令已经发出,君子应敬畏天命。 保持端正的坐姿,常常反思自己,整理好衣冠。 百姓都在炎热中受苦,汗水如雨下。 请你们感谢天公和雷霆之神,愿他们唤醒沉睡的神龙带来甘霖。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雷》:标题。古代诗歌没有标题的称之为“无题”,有标题的可以理解为主要描写的事物或者情感。这里以《雷》为诗名,表明这是一首描绘雷电景象的诗篇。 2. 章甫:作者名字。古代文人写作时,通常会使用自己的姓氏或字号作为署名。 3. 三伏:中国农历的一种热浪天气,三伏天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总天数不等,大约是在阳历7月中旬至8月下旬之间。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 4. 不雨:不下雨。这里的“雨”是动词,表示下雨的意思。 5. 今辰:今天这个时刻。“辰”指时间,也可指早晨。 6. 忽闻雷:突然听到打雷的声音。 7. 殷殷:形容雷声低沉。 8. 地中出:从地面发出。这句意思是,雷声在地面上响起。 9. 轰轰:形容声音宏大。 10. 空际来:在空中传来。 11. 电光:闪电的光芒。 12. 倏:极快地。 13. 掩耳:捂住耳朵。这里表示害怕听不见雷声而捂住耳朵。 14. 阴云:乌云。 15. 势相交:即将交汇在一起。 16. 销铄:消解、损耗。这里是说阴云交加会让阳光变得微弱。 17. 毒日:强烈的太阳光。 18. 上天:天空。 19. 行号令:发布命令。 20. 君子:道德品行高尚的人。这里泛指人类。 21. 敬天威:敬畏上天的威严。 22. 端坐:正襟危坐,端正地坐着。 23. 深省:深刻反省。 24. 整冠:整理头冠,意为端庄肃穆。 25. 敛衣:收敛衣物,意指注意言行举止。 26. 苍生:指普通百姓。 27. 苦炎热:饱受炎热的困扰。 28. 喘汗:喘息出汗。形容天气炎热难耐。 29. 寄声:寄托言语。 30. 谢丰隆:感谢风神和雷神。“丰隆”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雷神。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雷雨景象的古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通过听觉、视觉和感受等角度,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雷雨的过程和影响。诗中的“三伏天”代表夏季最热的时期,此时长期不下雨,而忽然间响起雷声,就像是一场甘霖的到来。接着诗人从地下和天空两个方面描述了雷声的来源。闪电的光芒让诗人感到时间短暂,不禁想要捂住耳朵。雷雨交加之下,阳光无法穿透厚重的乌云,让人感觉凉爽。同时诗人也提到了上天的威严,警示我们要敬畏自然,并表达了对于民生疾苦的关切。整首诗充满了生动的形象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雷》这首诗是中国宋朝诗人陆游的作品,创作于南宋时期。 在南宋时期,陆游生活在社会动荡、民族矛盾激化的时代背景下。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著作颇丰,其诗风独特,既有豪放派之风,又有婉约派之情。他的许多诗篇都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对国家统一的渴望。 陆游在这首诗中描绘了雷电交加的场景,通过对雷的描绘,展现了诗人面对困境和挑战时,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同时,也反映了陆游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以及对平定战乱、实现国家统一的热切期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