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道观文挽词三首 其三
才罢荆州市,俄归蒿里坟。
盐梅失群望,羽翼有前勋。
浪作登龙客,惭无幼妇文。
辱知无以报,洒泪向嵩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刚刚离开荆州,立刻回到家乡的墓地。
失去了群雄敬仰的地位,却有曾经的战功。
轻易地去做飞黄腾达的人,却没有留下像班婕妤那样的文章。
蒙受您的厚爱无法回报,只能向着嵩山白云洒泪。
去完善
释义
1. "荆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现今湖北一带。这里指代王乐道的生前职位。
2. "蒿里":本指荒草丛生的地方,此处借指墓地。
3. "盐梅":原指调和烹饪的佐料,这里引申为治国安邦之才。
4. "群望":众望所归的人,这里指国家的重要人物。
5. "羽翼":指辅佐者或助手。
6. "登龙客":比喻有志于仕进的人。
7. "幼妇文":相传古时的《女鉴》上有"幼妇"二字,后被用作评论文章高下的标准。
8. "辱知":受到赏识的意思。
9. "嵩云":嵩山的云雾,这里代指遥远的北方。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挽词中,范纯仁以沉痛的笔触悼念了王乐道的离世。“才罢荆州市,俄归蒿里坟”,开篇即通过对比突出了王乐道在荆州任上政绩斐然,但突然间便英年早逝的悲剧性命运。接着用“盐梅失群望,羽翼有前勋”来强调他在世时的显赫地位和突出贡献,为世人所敬仰。
接下来的两句,“浪作登龙客,惭无幼妇文”,诗人巧妙地借用了典故。“浪作登龙客”源自唐代杜甫的诗句“攀龙附凤言非忝,简在帝心应有属”,意为跻身官场并不是为了追求名利地位;“惭无幼妇文”则引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的故事,形容自己未能像幼妇那样善于表达自己情感。这种自谦并非真的自愧不如,而是通过反讽凸显了对王乐道的由衷赞美和悲痛之情。
结尾的“辱知无以报,洒泪向嵩云”,表现出诗人在面对挚友的离去时无法承受的心灵重负,只能默默地向着嵩山白云洒泪相送。整首诗形象生动,寓意深刻,情感真挚,令人感怀不已。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王乐道观文挽词三首 其三》出自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纯仁之手。范纯仁于公元976年出生在宋朝的一个名门望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范仲淹的儿子。他的父亲范仲淹在政治上倡导改革,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这对范纯仁的政治理念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首诗作于1046年,当时范纯仁正在担任翰林院学士。这一年他的父亲范仲淹因病去世,享年68岁。身为孝子的范纯仁悲痛欲绝,为了悼念父亲,他写下了这组《王乐道观文挽词三首》。在这首诗中,他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父亲的怀念和对生命的感慨。
这个时期,北宋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儒家经典成为士人必读之书,文人墨客们以诗文为武器,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理想抱负的追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范纯仁成为了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