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中秋登白纻山呈同游苏寺丞

标题包含
中秋登白纻山呈同游苏寺丞
平湖万顷浮青玉,嫦娥更揽寒光浴。 天高星稀鱼雁沈,风静云消丝管逐。 试听郭子今宵歌,对月不饮奈愁何。 上尽高山万丈之绝顶,侧身可以攀明河。 明河洗君耳,明月照君面。 暂来空洞无物逍遥乡,安用声名夸海县。 前年从军梅山下,林黑只忧偏弩射。 去岁点夫大河北,黄土吹衣无昼夜。 劳劳功业安在哉,出林之木风先摧。 有言不得见天子,卷舌却出金门来。 流光差池鬓垂雪,幸对南山值佳节。 更在桓公游处游,自纾悲歌更清越。 登高何必须重九,零落黄花污浓酒。 岂如桂子散秋香,采露金人举纤手。 举纤手,饮未休,月轮忽转西山头。 明年此会定南北,沈思使我增离忧。 荆榛满眼世路恶,恩忘水覆终难收。 田文昔日三千客,去住如今均一丘。 噫吁嚱,达亦不足恃,穷亦不足羞。 但愿明月照我酒,古来秉烛供遨游。 因谁为谢北海若,酩酊不辨马与牛。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郭祥正(1035年-1113年),字功甫,一作功父,自号漳南浪士,又号漳南溪隐。北宋时期文人,祖籍西蜀,徙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 郭祥正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才华横溢。他于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碧波荡漾的平湖中倒映着青光闪耀的玉宇,美丽的嫦娥正沐浴在这清冷的月光之中。浩瀚的天空繁星点点,鱼儿和鸿雁都隐匿在水天之间;风儿静静地吹拂,云儿消散得无影无踪,悠扬的丝竹之声在空中飘荡。仔细聆听郭先生的歌声,对着月亮却不能饮酒,这该是怎样的忧愁啊!登临到万丈高的山顶,侧过身子就可以触摸到天上的银河。清澈的银河洗净了你的耳朵,明亮的月光照亮了你的脸庞。在这个空旷宁静的世界,所有的烦恼都可以暂时放下,又何必去追求那海市蜃楼般的虚名呢? 回想前年的梅山下从军生活,四周丛林密布,唯恐被敌军暗箭所伤。去年在大河北岸征兵戍边,日日夜夜风吹尘土,让人无法安身立命。辛苦建立的功名如今何在?就像树林中的树木,一旦被狂风摧残便很难再恢复生机。虽然无人引荐见到天子,但总还是要怀揣希望走出金门。流光匆匆,岁月无情,鬓角已经爬满了白雪。幸运的是,还能在南山下欢度佳节。就在齐桓公当年游玩的地方漫游,排解内心的忧伤,感受悠扬的歌声带来的宁静。 为什么要等待重阳节才能登高赏景?现在已经是菊花满地,美酒飘香的时候。还不如像桂花那样散发秋天的香气,一边采集露珠一边欣赏美景。举起纤纤素手,喝个不停,忽然间月亮已经转到西山的山头。明年今日,不知我们是否还能相聚在这里,思考让我增添了许多离别之苦。荆棘遍布的世事艰难,恩情似水终究难以收回。历史上的田文虽有三千食客,到头来也不过是一抔黄土。唉,得意时不要过分骄傲,困厄时也不必太过羞愧。只愿明月能照耀我的酒杯,自古以来便有秉烛夜游的风雅之事。又有谁能替我向北海之神致歉,我已醉得分不清眼前是马还是牛了。
去完善
释义
1. 白纻山:地名,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境内。 2. 郭祥正:宋朝诗人。 3. 平湖万顷:描述湖泊之大。 4. 嫦娥:传说中住在月亮上的仙女。 5. 揽寒光浴:比喻月亮的光芒照射大地。 6. 高星稀鱼雁沈:形容天空高远,星星稀少,鱼雁等动物也沉寂下来。 7. 风静云消丝管逐:表示风停云散,音乐声在空中飘扬。 8. 对月不饮奈愁何:面对明月却无法排遣忧愁。 9. 上尽高山万丈之绝顶:登上最高山顶。 10. 侧身可以攀明河:夸张表达,指靠近银河。 11. 明河:银河。 12. 暂来空洞无物逍遥乡:暂时来到这个没有纷扰的极乐世界。 13. 安用声名夸海县:何必在乎世俗的名声。 14. 从军梅山下:在梅山下参军。 15. 林黑只忧偏弩射:在黑暗的树林中担心被冷箭射中。 16. 点夫大河北:在大河北边动员民工。 17. 劳劳功业:辛劳的事业。 18. 安在哉:在哪里呢? 19. 出林之木风先摧:出头的椽子先烂。 20. 有言不得见天子:想说句话但见不着皇帝。 21. 金门:汉代宫殿的门名,这里泛指朝廷。 22. 流光差池:时光流逝。 23. 鬓垂雪:形容头发变白。 24. 登高何必须重九:为何要等到重阳节才登高。 25. 黄花:菊花。 26. 桂子:桂花。 27. 采露金人:采露水的仙人。 28. 举纤手:举起小手。 29. 零落黄花污浓酒:指凋零的菊花落在浓酒上。 30. 田文昔日三千客:指田文(战国时齐国的贵族)过去拥有众多门客。 31. 去住如今均一丘:意指无论贫富生死最后都归同一抔黄土。 32. 噫吁嚱:感叹词。 33. 北海若:指大海之神。 34. 酩酊:形容醉得迷糊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该诗以中秋登白纻山开篇,描绘了宽阔的湖面、天空中的星光和柔和的月光交织在一起的景象。诗人借嫦娥揽寒光浴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对月色的向往,同时又通过“风静云消”表达对宁静夜色的喜爱。诗人感受到郭子今朝的歌,但对着月亮却不喝酒,因心中忧愁无法释怀。接着诗人转向描写登高望月的情境,表达出自己的豪情壮志。 诗人回顾了过去的从军经历:在梅山下担忧被暗箭射中,在大河北沙土扑面度过日夜。诗人曾试图建立功业,但又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实现。随后诗人回到眼前的景象,感慨时光荏苒,幸运地遇到佳节。诗人表达了对桓公遗志的敬仰,同时也抒发自己的豪放胸怀。诗人强调自己选择在中秋登高,并非局限于传统的重阳节。他用桂花香气衬托出秋日的美好,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 最后诗人展望未来的离别之忧,感叹世事多艰。他认为世态炎凉使人们容易忘却恩情,所以及时行乐显得尤为珍贵。诗人用田文宴请宾客的典故作为引子,传达出友谊的可贵。他以此安慰自己和朋友,无论穷达都不能过于执着。诗人希望保持一颗赏月饮酒的心,这样以来即使如北海若那样的智者,也难免会沉醉其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中秋登白纻山呈同游苏寺丞》是北宋时期著名诗人郭祥正所作。创作时间为公元1035年,正值北宋仁宗年间。在这个时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艺术繁荣。 郭祥正此时已年逾古稀,他曾担任地方官吏,但因性格耿直、不善逢迎而屡遭贬谪。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文学创作,诗作独具一格。 在中秋节这个团圆之日,郭祥正与好友苏寺丞一同登上白纻山。白纻山位于江西贵溪县,山势峻峭,风景秀丽。登高望远,面对大好河山,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壮丽诗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