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
当暑忆归林,陶家借柳阴。蝉从初伏噪,客向晚凉吟。
白日欺玄鬓,沧江负素心。神仙倘有术,引我出幽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炎热的夏日里怀念回到树林中,去陶家借用柳树的阴凉。知了从最初的伏天开始鸣叫,客人则在傍晚的凉意中吟诗。
阳光无情地欺压着黑色头发,沧海却辜负了我素朴的心。神仙如果真有办法,请带我离开这幽静的山谷。
去完善
释义
《避暑》是唐代诗人李频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下是诗词的字词注释:
1. 避暑:避开炎热的天气。
2. 忆归林:回忆回归树林的情景。这里指在炎炎夏日中,渴望回到清凉的树林中避暑。
3. 陶家:陶渊明的家。在这里是指诗人向往的一种田园生活。
4. 借柳阴:借助柳树下的阴凉。
5. 初伏:夏季的开始,天气炎热。
6. 晚凉:傍晚凉爽的天气。
7. 吟:唱歌,这里指诗人抒发心情的诗句。
8. 白日欺玄鬓:太阳欺负诗人花白的头发。玄鬓,黑色鬓发,这里代指诗人自己。
9. 沧江:江水苍茫,这里指江河。
10. 素心:纯洁的心意,这里指诗人的愿望。
11. 神仙:传说中拥有神奇力量的人,这里指具有避暑能力的人或物。
12. 倘: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
13. 有术:拥有方法或技巧。
14. 引我出幽岑:引导我走出幽深的山林。幽岑,幽深的山林。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李频在炎炎夏日中寻找避暑的情景。首联通过回忆和陶渊明一样隐居山林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凉爽环境的渴望;颔联通过描写蝉鸣和客人在傍晚凉爽时的吟咏,展现了夏日炎炎的热闹与宁静;颈联以“白日欺玄鬓”表达了诗人在炎阳下感到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悲哀,而“沧江负素心”则暗示了诗人向往江水般平静的生活却难以如愿以偿;尾联诗人寄希望于神仙的帮助,期望能脱离尘世纷扰,找到内心的宁静。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展现出了诗人孤寂的心境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避暑》是唐朝诗人李频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夏日在山林避暑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争的厌恶。
首先,我们来看诗词的创作时间。这首《避暑》诗创作于唐代中期,大约是公元8世纪末至9世纪初。这一时期,唐朝的社会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诗歌创作达到了高峰。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该时间段内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李频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在青年时期就展现出过人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当时著名文人杜甫、韩愈等人的赞赏。然而,他的一生并未获得官职,而是以诗文为生,游历四方。这首《避暑》诗就是他在一次夏日游历过程中创作的。
最后,我们来看看同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背景。唐朝中期,社会矛盾逐渐尖锐,宦官、权臣相互争斗,导致政治腐败、民生疾苦。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志士选择逃避现实,归隐山林,追求心灵的宁静。李频也不例外,他在诗中表达了对世俗纷争的厌恶,以及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