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夷齐传
要使清风激懦顽,饿夫宁死首阳山。
当年若食周家粟,未必名垂万古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要让清爽的风激发顽固的灵魂,即使挨饿也不肯死去的人宁愿住在首阳山。如果当年他们吃了周家的粮食,或许未必能千古留名。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夷齐:伯夷、叔齐的合称,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因其父立次子叔齐为嗣子,伯夷遂与其兄互让王位,先后逃至周国,反对周武王伐纣。商亡,兄弟二人不食周粟,在首阳山上饿死。后被视为高尚节操的象征。
2. 激:激励,激发。
3. 懦顽:怯弱愚钝之人。
4. 饿夫:指伯夷和叔齐。
5. 首阳山:古山名,相传为伯夷、叔齐饿死之地,位于今中国河南省偃师市附近。
6. 周家粟:指周国的粮食。
7. 万古间:万年之间。
去完善
赏析
《读夷齐传》傅梦得赏析:
这首诗以夷齐(伯夷、叔齐)的事迹为主题,表现了他们坚守信仰、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诗中的“清风”代表高尚的品行和节操,“激懦顽”意味着鼓励人们勇敢地追求真理,不屈服于世俗的诱惑。“饿夫宁死首阳山”则描绘了伯夷、叔齐宁愿在首阳山忍受饥饿,也不愿意接受周朝恩惠的故事。最后两句“当年若食周家粟,未必名垂万古间”意味着如果他们当初接受了周朝的粮食援助,或许就不会有后世传颂的美名。全诗通过对夷齐事迹的描绘,传达出坚定的信仰和高尚的品格对于一个人声誉的重要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夷齐传》是南宋诗人傅梦得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4年左右,正值南宋时期。当时,宋金和议达成,南宋偏安一隅,朝廷腐败,民不聊生。然而,文人志士仍然心怀家国,渴望北伐中原,恢复故土。
在这一时期,傅梦得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曾担任过国子博士、中书舍人等官职,但因直言敢谏,屡次遭到贬谪。尽管如此,他始终坚守信念,忧国忧民,关注国家命运。
同时,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也与傅梦得的人生际遇密切相关。北宋灭亡后,南宋建立,但并未积极收复失地,反而偏安江南,导致民众疾苦。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文人志士纷纷投身抗金事业,期望恢复中原。而傅梦得在诗中提到的夷齐,即伯夷和叔齐,他们因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成为了清高节操的象征。通过阅读夷齐的传记,傅梦得感慨万分,进而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