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虹桥
一舸西风到水乡,半痕残月浸沧浪。
湖中有影浑如画,天下无桥似此长。
题品垂虹多古作,去来征雁带秋霜。
三高千古英灵在,经过祠前菊正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艘小船顺着西风来到水乡,半弯残月沉浸在水面。
湖面倒映着美丽画面,没有哪座桥像这里一样悠长。
有许多描写垂虹桥的古作,南飞的大雁带着秋天的寒霜。
三位高人的千古英魂仍在,路过他们的祠堂时菊花正黄。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垂虹桥: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的古桥,横跨于吴淞江上,因形似垂虹而得名。
2. 西风:指秋风。
3. 水乡:指湖泊众多的地区。
4. 半痕残月:形容月亮升起时的形状。
5. 沧浪:指河水,此处指吴淞江。
6. 题品:评论;评价。
7. 古作:古代的作品。
8. 去来:来来往往。
9. 征雁:迁徙的雁群。
10. 三高:指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和高适。
11. 英灵:杰出的灵魂。
12. 祠:祭祀的地方。
13. 菊正黄:指菊花盛开的时候。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垂虹桥的美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诗中的“一舸西风”和“半痕残月”形象地展现了垂虹桥的宁静与孤独;而“湖中有影浑如画”和“天下无桥似此长”则赞美了垂虹桥的独特魅力。
诗人通过描述垂虹桥的美景,引出了对古代英雄的怀念,如“三高千古英灵在”一句,表达了对三位古代英雄的敬仰之情。最后一句“经过祠前菊正黄”则是暗示诗人自己正在参观这些英雄人物的祠堂,体现了诗人对这些英勇之人的崇敬之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垂虹桥》是南宋著名文人傅梦得的一首描绘垂虹桥的诗。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大约公元1180年前后。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南北对峙的时期,南方的南宋政权偏安一隅,而北方则由金国统治。
在这个历史时期,傅梦得作为一位爱国志士,一直关注着国家的命运。他在游览垂虹桥时,看到桥上的垂柳依依,波光粼粼,不禁想起了国家的破碎山河,心中充满了忧伤和忧虑。因此,他在这首诗中以垂虹桥为象征,表达了对于国家命运的深深关切和对美好未来的热切期盼。
此外,南宋时期的文人在诗词创作上有着很高的成就,他们以诗言志,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傅梦得作为当时的一位重要文人,他的这首《垂虹桥》也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才情和智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