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六首 其四
一身远客逐戎旌,落日萧条望古城。
渐近碛西无水草,北风沙起橐驼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独自一人远离家乡,追随军队的旗帜,在落日余晖中寂寞地望着远方的古城。逐渐靠近沙漠边缘,已经没有绿色的水草,北风吹起,黄沙漫天,连骆驼都感到惊慌失措。
去完善
释义
1. 逐:跟从,追随
2. 戎旌:军旗,此处指军队
3. 碛西:新疆天山南北地区,唐朝时期称为安西都护府
4. 无水草:没有水也没有草的地方,这里指荒无人烟之地
5. 橐驼:骆驼
6. 沙起:风沙飞扬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孤独漂泊的戍边战士,在遥远的边陲为国家和民族的安全而艰苦奋斗的情景。首句“一身远客逐戎旌”表现了戍边战士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艰辛与孤独,他跟随军队的旗帜跋山涉水,转战千里,体现了坚定的信念和对国家的忠诚。次句“落日萧条望古城”描述了战士在黄昏时分远眺荒凉的古战场,那种萧瑟的氛围和孤独的心境跃然纸上。
接下来的两句“渐近碛西无水草,北风沙起橐驼惊”进一步描绘了边疆恶劣的环境。战士们在远离中原的西部地区,那里土地贫瘠、水源稀缺,生活极其艰难。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戍边战士的目光展现了边疆苦寒的地理环境,以及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同时,这两句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戍边将士坚韧不拔精神的敬意和赞美。
整首诗以边塞风情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所见所感,展现了戍边将士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传递出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塞下曲六首 其四》是南宋诗人严羽创作的一首描绘边疆戍楼场景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即南宋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中原大地战乱频发,政治局势动荡不安。金兵屡次侵犯南宋边境,使得国家危机重重。严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国家的安危深感忧虑,故而创作了一系列以边塞戍楼为主题的诗歌,抒发自己的忧国之情。
这首诗以其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严羽作为一位文人墨客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关切。通过描述边疆戍楼的景象,反映了当时士兵戍边的艰辛生活,以及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和平、祈求国家安定的美好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