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中秋月二首 其二

标题包含
中秋月二首 其二
月满中秋夜,人人惜最明。 悲欢徒自感,圆缺本无情。 天外有相忆,世间多江平。 嫦娥难借问,寂寞趁西倾。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韩琦(1008年-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安阳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韩琦出身名门世家,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韩琦中进士,步入仕途。历...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明亮的中秋月圆之夜,每个人都珍惜这美好的时光。然而在这欢聚时刻,却难免会有悲伤的情感涌上心头,因为月亮的圆缺变化是无情的规律。在这美好的夜晚,人们在天外相互思念,而世间则如江水流淌般平静。但即使如嫦娥仙子也难以寄予哀思,只有无尽的寂寥陪伴着她,直到日落西山。
去完善
释义
1. "中秋":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人们会借此机会团聚庆祝。 2. "韩琦":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3. "月满中秋夜":指中秋节晚上月亮特别明亮。 4. "人人惜最明":大家都珍惜这个时候的明亮月光。 5. "悲欢徒自感":每个人的悲欢离合都是各自内心的感受。 6. "圆缺本无情":无论是月圆还是月缺,其实月亮本身并无感情变化。 7. "天外有相忆":指远方的亲人互相思念。 8. "世间多江平":指世界上有很多像长江一样的河流。 9. "嫦娥难借问":这里的嫦娥指的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嫦娥仙子,据说她因偷吃长生不老药而飞上月球。这里指很难向嫦娥询问。 10. "寂寞趁西倾":西倾是日落的方向,这里指寂寞随着夕阳落下而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中秋节明月的一种哲理性的思考。诗中,"月满中秋夜,人人惜最明"描绘了在中秋节的夜晚,明亮的圆月挂在天空,每个人都为之感叹。然后,"悲欢徒自感,圆缺本无情"指出无论人们是欢愉还是悲伤,月亮的圆缺都无情地自然变化着。 "天外有相忆,世间多江平"则表现出对于远在他乡的亲朋好友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出对于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最后两句"嫦娥难借问,寂寞趁西倾"则将视角转向神话中的嫦娥,虽然她居住在月亮之上,却同样无法排解自己的孤独和寂寞。 全诗通过咏月这一主题,既表达了对自然界的哲理思辨,又抒发了人间的悲欢离合与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深刻地反映出了人的内心世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诗人韩琦在中秋月圆之夜写下了一首优美的诗《中秋月二首 其二》。这首诗是韩琦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所创作的,反映了他在这一时期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经历。 在韩琦的一生中,他曾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如尚书右仆射、平章军国重事等,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然而,在创作这首诗歌时,他正面临着严峻的朝廷斗争和政治危机。由于当时的皇帝昏庸无能,朝政腐败严重,韩琦作为一位正直的官员,深感忧虑和痛心。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韩琦以中秋明月为引子,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他用“照破无遗”来形容月光的明亮,寓意着他希望光明能够驱散黑暗,使国家重回正轨。此外,他还通过描绘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