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谢真定李密学惠牡丹
牡丹京洛艳,惠我见新邻。
一与樽前赏,重生塞上春。
衰荣存主意,深浅尽天真。
却似登兰室,清香暗袭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洛阳牡丹花艳丽,有幸见到新邻居。
一同在酒宴前欣赏,如同重生般感受塞上的春天。
花开花落都寄托着人的情感,花色的深浅尽显其自然之美。
仿佛置身于兰花之室,清幽的香气悄然袭来。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京洛:即洛阳。古代称京城为“京”,洛阳被称为“洛邑”或“雒阳”,因此又称为“京洛”。这里借指当时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2. 惠:这里是赠送的意思。
3. 塞上:边疆地区。这里可能指的是北宋的都城汴京周边地区。
4. 衰荣:指牡丹花开花后的凋谢和新生。
5. 存主:即内心情感。
6. 兰室:即香室,指摆放香料的房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李密学赠送的牡丹花的感激之情。首先描绘了牡丹花的美丽,然后表达了在收到牡丹花之后感受到的春天气息和生机。接着,通过对比牡丹花的衰荣和诗人的感情,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情感的深刻理解。最后,诗人将牡丹花比作兰室中的清香,暗示了这种美好的礼物带给他的愉悦和温馨。整首诗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对生活的热情,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再谢真定李密学惠牡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韩琦在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所作。这一年,韩琦任河北安抚使,治所在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受知于时任知府的李肃之,获其馈赠名贵的牡丹花种。这首诗便是对李肃之感谢赠花的答诗。
当时,韩琦正在积极推行新政,关注民生,努力消除西夏边患,为国事日夜辛劳。这段时期他不仅在政治上勤奋敬业,还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一生留下大量诗文。在收到李肃之的牡丹花后,他心生感慨,写下了这首赞美牡丹花的诗作,以表达自己对友人深情厚谊的感激之情。
北宋仁宗时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社会风气开放。牡丹作为国花之一,象征着富贵、尊贵和繁荣,受到人们的喜爱。此时,韩琦通过对牡丹花的赞美,巧妙地传达出对国家繁荣、民族和谐的期许,表达了与友人共享美好生活的愿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