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开化寺
开化得胜地,崇侈何代作。
全山镵佛身,万木亘高阁。
突然数百尺,较力陋禹凿。
峰峦翠环合,与寺为郛郭。
烟霞无四时,为我张幄幙。
飞泉乘空来,直在庭砌落。
松柏森成行,鬭状蛟龙恶。
如整万人阵,偏伍不敢错。
春芳难悉名,红紫竞灼灼。
点缀岩壁间,图画曾未若。
距城才一舍,旷绝类霄堮。
噫吾何自劳,日窘吏事缚。
到官逾二朞,未克造林壑。
引疾得乡邦,昼锦行遂著。
猛抛公几烦,不负真境约。
精庐始一登,百虑已澄扩。
徘徊延宾僚,开席盛燕酌。
歌留岭上云,吹乱风前铎。
勿讥清赏累,粗继东山乐。
数刻方暂欢,俄景忽西薄。
归鞅下危岑,眷恋心欲却。
何处无林泉,隔阂牵宠爵。
终期报国家,功业效涓勺。
连露乞骸章,不待七十削。
归来解朝绅,放意任衡霍。
超然出世纷,安步适冲漠。
山蔬充盘筵,村酿满瓢杓。
吾寿此其全,何必不死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文明的繁荣之地,矗立着宏大的建筑群。大山之中,佛陀身影石刻,寺院众多。数百米的高塔,显得格外壮丽,仿佛是夏禹时代的大作。山峰翠绿环绕,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烟霞萦绕,好似为我张起了巨大的帐幕。飞流直下的山泉,从高空倾泻至庭院石阶。松树、柏树整齐地排列成行,形态犹如蛟龙翻腾。它们就像一支整齐的军队,丝毫不容有错。春天的花朵竞相开放,红色、紫色交相辉映,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距离城市仅有一舍之遥,这里却仿佛是天际之外的净土。唉,我在为何而劳累,每天都被琐事所困?来到这里做官已经两年了,却还未能享受到山林之乐。如今我因病得以回到家乡,终于可以过上昼锦般的生活了。从此远离繁琐的公务,好好享受这美好的景色。登上这座精美的寺庙,心中的一切忧虑都消失了。在此邀请宾客们共聚一堂,共享美食佳酿。歌声飘荡在群山之间,风吹动着风铃发出声响。不要责怪我们沉迷于美景,毕竟这是我们所向往的生活。欢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太阳即将落山。离开这个危险的地方,心中却有万般不舍。哪里没有青山绿水呢,但我却被世俗牵绊住了脚步。终究有一天,我会回报国家的培育之恩,为国尽忠。如今的我早已对官场失去了热情,希望早日辞官,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漫步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享受着乡村的美景和美酒佳肴。这样的生活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我又何必去寻找不死药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开化:指开化寺,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境内。
2. 崇侈:奢侈豪华的建筑风格。
3. 全山镵佛身:指开化寺周围的群山环绕,如雕刻的佛像。
4. 陡峭数百尺:形容寺庙周围山峰险峻。
5. 较力陋禹凿:意为开化寺所在的山体经过人工雕琢,仿佛大禹治水时的努力显得微不足道。
6. 郛郭:指外围的城墙或工事。这里指寺庙周边的峰峦如同护城一般环绕着寺庙。
7. 张幄幙:指寺庙四周烟雾缭绕、如同帷幕,营造出仙境般的感觉。
8. 飞泉:指从空中飞泻而下的瀑布。
9. 庭砌落:指瀑布飞流而下,落在寺庙庭院的石阶上。
10. 斗状蛟龙恶:形容松树挺拔,犹如蛟龙翻腾的凶猛姿态。
11. 偏伍:指军队的编制单位。这里形容松柏整齐排列,犹如部队列阵。
12. 红紫竞灼灼:指春天时寺院周边的花儿竞相开放,争艳比美。
13. 图画曾未若:指眼前的景象美轮美奂,非笔墨所能描绘。
14. 一舍:古代称三十里为一舍,这里表示距离开化寺不远。
15. 牖臣事:指繁琐的公务事务让作者感到束缚。
16. 引疾:因病辞去职务。
17. 昼锦行遂著:白天身着锦衣出游。
18. 精庐:指寺庙。
19. 公几烦:指繁忙的政务。
20. 吹乱风前铎:风吹过铃铎,发出叮当的声音。
21. 勿讥清赏累:不要让享受美景成为负担。
22. 东山乐:指东晋谢安曾在会稽东山营造园林,寄情山水。
23. 俄景:指夕阳。
24. 归鞅:指驱车回程。
25. 岑:小而高的山。
26. 隔阂:指世俗名利与林泉生活的隔膜。
27. 报国家:为国家尽忠尽力。
28. 功业效涓勺:意为国家治理中,自己的贡献如细水长流。
29. 连露乞骸章:意为自己因为身体不适请求辞官回乡。
30. 七十削:古代官员七十岁致仕退休。
31. 解朝绅:脱下朝服,表示辞官回乡。
32. 放意任衡霍:放任心意,去衡山和霍山等地游玩。
33. 安步适冲漠:过着闲适的隐逸生活。
34. 山蔬充盘筵:以山间的野菜为食。
35. 村酿:乡村自酿的酒。
36. 瓢杓:舀水的工具。
37. 吾寿此其全:在此悠闲的生活中,我的生命得到了完整的体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游开化寺”,诗人韩琦通过对开化寺的描绘,表达出对山林美景的喜爱和向往,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在政治生涯中所产生的困扰和矛盾心理。从诗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开篇至“峰峦翠环合,与寺为郛郭”:诗人首先描述了开化寺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突出了寺院的壮观景象。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展现了一幅深山古刹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
2. “烟霞无四时,为我张幄幙”至“点缀岩壁间,图画曾未若”:诗人描绘了开化寺周围的景色,包括烟雾缭绕的山林、飞流直下的瀑布、苍翠挺拔的松柏等,这些景物既美丽又奇特,使得诗人流连忘返。
3. “距城才一舍,旷绝类霄堮”至“精庐始一登,百虑已澄扩”:这部分诗人表达了对自己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山林美景的向往。尽管距离城市不远,但这里的风光却如同仙境一般让人陶醉,登上精庐时,诗人内心的忧虑和烦恼似乎都得到了解脱。
4. “勿讥清赏累,粗继东山乐”至“归来解朝绅,放意任衡霍”:诗人与朋友在山中欢聚一堂,唱歌奏乐,尽情享受这美好的时光。然而好景不长,夕阳西下,诗人不得不离去。最后,诗人表示希望自己能够摆脱官场的束缚,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5. “超然出世纷,安步适冲漠”至“吾寿此其全,何必不死药”:诗人以隐逸山林的生活作为理想的人生境界,希望能远离世俗纷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在这美好的环境中,诗人认为自己的寿命都会因此而延长,不必依赖不死之药。
综上所述,诗人通过对开化寺的描绘,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世俗纷争的厌倦。这首诗歌充满了哲理,展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开化寺》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韩琦的一首描绘佛教胜景的山水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52年,此时韩琦正担任河北西路安抚使,积极整顿边防,维护国家安宁。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宋朝内部社会矛盾尖锐,外部面临辽金两国的威胁,国家局势较为紧张。然而,在这首诗中,韩琦却展现出了一种超脱世俗纷扰,追求内心宁静的精神境界。他在游览开化寺时,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寺庙周围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
诗人韩琦曾先后担任过多个要职,为国家治理尽心尽力。尽管身处政治漩涡之中,他依然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欣赏自然美景,感悟人生哲理。这种心态也体现在他的诗歌作品中,使得《游开化寺》成为了一幅生动的人物心灵画卷。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