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和尚赞松源和尚像永长读赞
我祖之真,是真非真。
我父之赞,是赞非赞。
非是是真,非赞是赞。
塞破虚空,断杨岐旨,
灭临济宗。分付寂静水,
打凤罗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天目:天目山,位于浙江省杭州市。
2. 松源:松源山,在今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境内。
3. 永长:可能是指人名或时间,此处具体含义未详。
4. 非是是真:这里表示的是既不是真也不是假的状态。
5. 杨岐:杨岐山,位于江西省萍乡市境内。
6. 临济:临济寺,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
7. 塞破虚空:形容言语繁多,无法一一列举。
8. 断杨岐旨:此处的"旨"指的是杨岐山的要旨,即禅宗的教义。
9. 灭临济宗:这里的"宗"指的是临济寺的主旨,即禅宗的思想。
10. 寂静水:佛教中的比喻,指的是使人清净和平静的智慧。
11. 打凤罗龙:这句话是用来形容通过智慧和技巧吸引并掌握人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词是释如珙为赞颂天目和尚和松源和尚所作。首句“我祖之真,是真非真”表达出作者对于禅宗祖师的敬仰之情,以及强调禅宗的真实并非表象上的真实。接下来两句“我父之赞,是赞非赞”则通过赞美自己的父亲——松源和尚来体现禅宗的超越世俗的观念。
中间两句“非是是真,非赞是赞”则以悖论的形式揭示禅宗的真谛:一切事物超越二元对立,看似矛盾的现象实际上紧密相连。这种超脱的境界使得作者在后面两句中描述了自己的心境——“塞破虚空,断杨岐旨,灭临济宗”,即破除一切隔阂、断绝世俗见解,灭却执着之心。
最后四句则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禅宗智慧:“分付寂静水,打凤罗龙”,意味着在寂静无声的生活中,领悟禅意如同在水中击起波澜,引导众生跳出世俗束缚。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天目和尚赞松源和尚像永长读赞》是宋代诗人释如珙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90年左右,正值宋金对峙时期。释如珙作为一位僧人,他的诗歌主要反映了禅宗思想以及对佛教生活的体验和思考。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释如珙可能已经步入老年,他曾在天目山、庐山等地修行,对禅宗的教义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验。他在这首诗中对松源和尚的形象进行了赞美,表达了对他崇高精神的敬仰。
同时,这个时期的宋金关系紧张,战争频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释如珙作为一个出家人,他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对佛法的信仰,以此安抚人心,弘扬佛教精神。这也是这首诗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一种价值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