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题端上人诗卷

标题包含
题端上人诗卷
般若经中正续灯,可怜白足赤髭人。 头陀临水曾观影,应识圆光宝盖身。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袁说友(1140年-1204年),字起岩,号东塘居士,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出生于浙江金华,是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的名臣,历任太学正、国子祭酒、礼部尚书等职。 袁说友在文学上颇有成就,尤以诗...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原文: 般若经中正续灯,可怜白足赤髭人。 头陀临水曾观影,应识圆光宝盖身。 译文: 智慧之光照耀心灯,敬畏僧人赤足跋山涉水。 打坐时观照倒影水面,当领悟万物圆融无碍的真谛。
去完善
释义
1. 般若:佛教术语,意为智慧,这里指禅宗佛学。 2. 正续灯:禅宗的传承方式,以师传徒比喻为接力传递灯火。 3. 白足:赤脚,僧人通常不穿鞋子。 4. 赤髭人:指的是得道高僧。 5. 头陀:苦行僧人的一种,这里代指端上人。 6. 临水:面临江河湖泊等水域。 7. 曾观影:这里的“影”是佛家语,指物体在水中的倒影,也是自己心灵的反映。 8. 应识:应该认识。 9. 圆光宝盖:佛顶上的光环,宝盖代表如来的华盖。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袁说友写给僧人端上人的作品,通过对僧人的描述和对佛经的解读,表达了作者对佛教哲理的理解和敬仰之情。 首句“般若经中正续灯”中,“般若”指的是佛教的般若智慧,即超越世俗的智慧,而“续灯”则意味着传承和发扬佛教思想。这句诗表示在佛教教义中,正是通过般若智慧的指引,使人们能够理解和继承佛教的精髓。 第二句“可怜白足赤髭人”中,“白足”是指僧人的赤脚,象征着他们的清苦修行;“赤髭人”则是形容年老的僧人,表明了这位端上人的身份。这句话表达了对僧人们的同情和敬意。 第三句“头陀临水曾观影”中的“头陀”是一种苦行僧,他们以乞讨为生,过着简朴的生活。“临水曾观影”是说这些苦行僧在水边看到自己的倒影,象征着他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内心进行反思。 最后一句“应识圆光宝盖身”中,“圆光宝盖”是佛教中的术语,用来形容佛祖的神圣形象。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经过修行的僧人们应该认识到,每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只要潜心修行,就能领悟到佛教的真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端上人诗卷》是南宋诗人袁说友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大约是公元1240年至1279年之间。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金朝和蒙古帝国南侵的动荡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战争频发。 袁说友(生卒年不详),字起岩,号东塘居士,曾任吏部侍郎、工部尚书等职。他的人生际遇充满了坎坷,曾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痛感民生疾苦。因此,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民间疾苦的同情。 在《题端上人诗卷》一诗中,袁说友通过对端上人的诗卷的欣赏,表达了对自己诗才的自嘲以及对端上人诗才的赞美。他还通过描述端上人的生活环境和作品风格,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这首诗既反映了袁说友的个人遭遇和心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和历史背景。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