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辽作十四首 其九
一作重山去,频看破镜飞。
长悲青冢怨,莫忘白登围。
礼觉周旋异,心知笑语非。
南飞何处鸟,安得与俱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远离层层群山,时常看到明月高悬。
长久的悲伤源于那荒芜的坟墓,不要忘记曾经的围困。
礼仪使人觉得彼此迥异,内心却明白欢笑背后的无奈。
南方飞翔的鸟儿,不知能否一起回家。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重山:形容重重叠叠的山脉。
2. 破镜:指破碎的镜子,这里指分别的情景。
3. 青冢:王昭君的墓,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南岸。
4. 白登围:历史上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包围在白登山的事件。
5. 周旋:交际应酬。
6. 笑语非:并非真心的欢声笑语。
7. 南飞何处鸟:指南飞的鸿雁,这里比喻使者。
8. 安得与俱归:如何能与你一起回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远使辽地时的心境和感慨。起句“一作重山去,频看破镜飞”写出行程的艰难,透过重重山水,频繁看到破镜般的光影掠过,暗示旅途的波折和艰辛。接下来的两句“长悲青冢怨,莫忘白登围”,借青冢和白登山的典故,表达对牺牲者的哀痛和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中间两联则通过“礼觉周旋异,心知笑语非”表达了对异域风情的体验和对故乡的思念。最后两句“南飞何处鸟,安得与俱归”更是以飞鸟自喻,表达了希望早日回到故土的心愿。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高远,展现了诗人卓越的才情和高尚的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使辽作十四首 其九》是宋代文学家刘跂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正值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后的和平年代。在这个时期,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政治相对稳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边疆地区都能得到安宁。在北方的辽国,仍然存在着对中原地区的威胁和侵略。
刘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使臣出使辽国。在他的旅程中,他亲眼目睹了辽国的强盛和野心,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原地区在国防方面所面临的巨大压力。这使得他创作了一系列描绘旅途见闻、抒发忧国忧民情感的诗歌作品,《使辽作十四首 其九》便是其中之一。
在这首诗中,刘跂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辽国的风土人情和自己的心境。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国家的担忧和对和平的渴望。通过对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刘跂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在那个特殊时期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