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辽作十四首 其二
虎北奚南迥,居然带砺全。
百寻天上树,千里掌中川。
毳幕宜逃汉,山戎莫病燕。
即今瓯脱地,浑占两河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老虎在北方漫游,连绵的山峦完整无缺。
它就像一棵高耸入云的大树,河流广阔无边。
毛茸茸的帐篷适合躲避汉人,山里的人们不会生病。
这片地方属于瓯脱,占据了两河之间的田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虎北:喻指地理位置北方。
2. 奚南:喻指地理位置南方。
3. 迥:遥远,辽阔。
4. 带砺:比喻山河的完整。
5. 百寻:形容非常高大。
6. 天上树:指树高耸入云。
7. 千里:形容非常广阔。
8. 掌中川:把河流握在手中,比喻可以掌控江河。
9. 毳幕:指游牧民族的帐篷。
10. 逃汉:远离汉人地区。
11. 山戎:古代民族名,这里代指北方少数民族。
12. 莫病燕:不要危害燕国。
13. 瓯脱:地理名词,指边缘地区。
14. 浑占:全部占据。
15. 两河:古黄河、淮河之间的地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使辽作十四首 其二》描绘了辽地广阔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样的风土人情。前两句“虎北奚南迥,居然带砺全”,通过老虎和匈奴的方位来强调辽地的广袤无垠,同时也暗示着这片土地的历史悠久。第三、四句“百寻天上树,千里掌中川”则进一步展现出辽地山峦叠嶂、河流蜿蜒的壮丽景色。
接下来的三、四句“毳幕宜逃汉,山戎莫病燕”,传达了作者对于辽地民族生活的独特观察。其中,“毳幕”指的是少数民族居住的毡帐,而“逃汉”和“山戎”分别代表了汉族和游牧民族。这两句意味着,辽地的自然环境适宜各类民族生活,不应因其民族差异而产生矛盾冲突。
最后两句“即今瓯脱地,浑占两河田”表达了作者对于辽地领土的观念。这里所说的“瓯脱地”是指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边界地区,而“两河”则指南流河与滹沱河。诗人以这两条河流来形容辽地疆域的辽阔,表现出一种宽广的胸怀和气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使辽作十四首 其二》是北宋著名诗人刘跂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50年左右,时值北宋仁宗朝,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
在这一年份里,刘跂作为北宋朝廷派遣的使者前往辽国进行外交活动。在这期间,他深刻感受到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同时也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产生了深刻的认识。这使得他在面对异族文化时,能够保持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虽然北宋与辽国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对立与纷争,但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增多。因此,刘跂的诗中既表达了对外交使命的重视,也流露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在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中,刘跂用诗歌记录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思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