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天竺谢竹心陈通判见访 其二

标题包含
天竺谢竹心陈通判见访 其二
三十余年别剡川,一瓢分饮葛洪泉。 当时玄度寻支遁,今日昌黎欠大颠。 游宦石头怀往事,伤心瓜步梗来船。 盍应借箸趋前列,北面风寒快著鞭。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行海,俗名李行海,字宗源,号雪堂,法号释行海。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僧,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宋宁宗、宋理宗时期(约1195-1264年)。 释行海出生于浙江台州府临海县(今浙江省临海市)的一个...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离别剡川已有三十余载,而今与君共饮葛洪山泉。 想起当年玄度寻访支遁,如今我尚欠大颠禅师的教诲。 在石头城追忆过去游宦生涯,愁绪满腹因瓜步渡口堵塞来船。 何不投身军务赶赴前线,面向北风策马扬鞭,感受寒冷中的畅快淋漓?
去完善
释义
1. 天竺:这里是指浙江杭州的天竺山,为诗人的所在地。 2. 谢竹心:作者的朋友,名字是竹心,身份不详。 3. 陈通判:诗人陈通判,与作者有交集。 4. 剡川:位于浙江嵊州附近,这里是诗人与友人分别的地方。 5. 一瓢分饮葛洪泉:指诗人与朋友一起分享泉水,用"一瓢分饮"表达共享之意,葛洪泉则是对饮用水的雅称。 6. 玄度:谢安的字,东晋政治家。支遁是谢安的侄子。这里借谢安的身份代指陈通判。 7. 昌黎:韩愈的郡望,在这里代表诗人自己。大颠和尚是韩愈的朋友,此处用“欠”字表示遗憾未见到像大颠这样的朋友。 8. 石头:南京的石头城。 9. 瓜步:江苏邗江区的一个渡口。 10. 盍应借箸趋前列:这是借用贾谊的故事,贾谊曾经用借箸的方式向汉文帝献策。这句诗是说,陈通判应该站出来贡献他的智慧。 11. 北面风寒快著鞭:北风中骑马快速前行。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久别重逢和怀旧的诗。诗人以三十年前的剡川(今浙江嵊州)为起点,回忆与友人陈通判的昔日欢谈。第一句“三十余年别剡川”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惆怅,而“一瓢分饮葛洪泉”则描绘了两人共度美好时光的情景,呼应了题目中的“天竺谢竹心陈通判见访”。 接下来的两句诗中,诗人运用了历史人物玄度、支遁、昌黎和大颠作为典故,表达了友情岁月的可贵。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和陈通判的友谊如同古人一样深厚。 第三联“游宦石头怀往事,伤心瓜步梗来船”,诗人以石头城(今江苏南京)和瓜步山(今江苏仪征)为背景,回顾了过去的种种经历以及友情的曲折。这一联寓情于景,生动地表达出诗人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 最后一句“盍应借箸趋前列,北面风寒快著鞭”,诗人以劝勉的口吻鼓励陈通判把握时光,一起奋进。这里的“借箸”意为商议政事,“北面风寒”指北方的寒冷天气,“快著鞭”表示迅速前行。整句诗意在提醒朋友珍惜当下,共同努力,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天竺谢竹心陈通判见访 其二》,是宋朝诗人释行海所创作。创作时间为公元1140年前后,这个时期是南宋时期,也是儒家文化复兴、理学兴起的时期。释行海作为一位诗人,不仅致力于诗词的写作,同时也是一位僧人,以慈悲为怀,弘扬佛法,济世救民。 在创作这首诗时,作者身处杭州天竺山灵隐寺,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刹,也是当时著名的禅林之一。此地风景秀丽,竹林掩映,环境清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们的钟爱之地。在这段时间里,释行海因诗名远播,吸引了众多友人来访,其中包括陈通判。陈通判作为地方官员,闲暇之余亦喜好文学,尤其热爱诗歌,于是来到灵隐寺拜访释行海,二人诗酒唱和,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